金色的田野。
孔祥国与陈大录查看青稞长势。本报实习记者 朱炜明 摄
九月的柴达木盆地,秋阳高照,天蓝如洗。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蓄集乡,一片连绵起伏的青稞种植基地里的青稞正由绿转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麦穗的清香。
这里,曾被牧民称为“长不出好草”的盐碱荒滩,如今却以亩产突破100公斤的丰收姿态,书写着生态治理与农业现代化的赞歌。这片海拔近3000米的广袤土地,正迎来它历史上最丰盈的一次收获。
“这些地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毛之地,曾经草都稀稀拉拉,长不出几根。”基地项目组组长孔祥国站在田埂上,望着连绵的青稞田感慨道。
盐碱地治理是世界性难题,在高原干旱地区更是难上加难。五年前,青海互助天佑德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与海西州政府签订协议,以流转租赁方式承包了1.8万亩(1亩≈0.0667公顷)土地,启动青稞种植基地建设。
项目启动之初,面临的是一片贫瘠、盐碱化严重的荒滩。“刚来的时候,我们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回忆起2020年初抵达此地的情景,孔祥国仍感慨万千。苍茫的戈壁滩上盐碱泛白,草色稀疏,狂风卷着沙砾,最近的吃饭点都在9公里外的蓄集乡上,采购日用品需奔波40多公里。
面对困境,团队没有退缩。“除杂草、翻地、漫灌冲盐、施有机羊板粪……”基地种植员陈大录细数改良措施。通过联合青海省农科院专家,借鉴山丹马场等地的成功经验,他们逐步摸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的综合治理模式,即先通过激光平整土地,消除高低落差;再深翻土地35厘米以上,打破板结层;随后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并配套建设完善的排灌系统。
孔祥国介绍,其中最具创新性的,便是“管排结合”技术。针对地块长度达150米、宽度30米、地形落差近50公分的问题,他们在每75米处设置一道田埂,并在田埂中埋设可调控管道。“灌溉时堵住排水口,水就能均匀渗透;需要排水时打开管道,盐水迅速排出。”孔祥国解释道,“这套系统让我们实现了‘以水压盐’‘以排控碱’。”
“冬灌”也成为关键一环。每年天气寒冷,团队会进行深度灌溉,翻土35公分,灌水20公分,让水分在冻土中缓慢下渗,次年春季解冻后,土壤湿度适中,既保墒又压盐。“等青稞出苗时,盐分还浮在表层,我们的苗已经扎下根了。”孔祥国笑着说。
此外,灌溉水源来自巴音河,柏树山雪峰融化的清流也为这片土地助力。“我们的水直接引自上游,未经任何工业污染,水质清澈见底。”陈大录指着河水讲道。
得益于高海拔冷凉气候和强日照条件,这里所种植的“柴青1号”青稞生长周期长,籽粒饱满、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基地人员在整个种植过程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不使用高残留农药,推广生物防治;秸秆还田增加地力;轮作休耕防止土地疲劳。
如果说生态修复是底色,那么丰收则是最动人的成果。
经过近五年的持续改良,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基地已完成土地覆绿验收,并成功纳入一般农田管理库。这意味着,曾经被视为生态“死地”的区域,已具备可持续耕作能力,成为国家耕地保护体系的一部分。
据测算,2025年基地青稞平均亩产预计突破100公斤,总产量将达到700吨。而这一数字,在项目初期仅为每亩35公斤。
“今年出苗整齐,长势喜人,病虫害少,丰收已成定局。”孔祥国指着即将成熟的青稞田说,“再过半个月,收割机就要进场了。”届时,这些青稞将被全部运往海东市互助天佑德青稞酒酿造车间,用于酿造高品质青稞酒。
此外,这一项目为当地农牧民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通过土地流转承包15年的方式,企业支付租金,原草场使用者获得稳定收益;部分牧民转为农场工人,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身份转型。“以前放羊一年挣不了多少,现在学会了操作农机,有了固定的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村民汪永仓高兴地说。
从无到有,从荒芜到丰收,德令哈的秋天,因这一片金黄而格外动人。这不仅是青稞的丰收,更是生态信念的丰收。一粒粒青稞被运往酿酒车间,化作醇香四溢的高原美酒;而留在这片土地上的,是更加深厚的地力、更加完善的生态体系,以及人们对绿水青山的坚定信念。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