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鲜食蚕豆长势。
采摘蚕豆。本报记者 王 臻 摄
9月17日,伴随着机器轰鸣声,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卓扎滩蚕豆繁种基地,两台收割机正在400亩(26.7公顷)的蚕豆地里作业。
已经变黑的豆荚里露出浅绿色的豆子,“现在采收是用来做种子的。”青海丰之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林业介绍,去年与青海大学蚕豆育种创新团队合作,拿到了最新蚕豆品种青蚕28号的独家经营权,今年就有了收获,相较于以前的品种,这个品种豆子的品质优、产量高。
没过多久,其中一台满载脱粒后的蚕豆收割机开回卡车旁,将满满一仓蚕豆倒进了车里。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豆类研究室主任滕长才拿起一颗豆子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起来:“你看这个豆子,粒大、浅绿皮、蛋白含量高,我们目前已经开始进行推广,效益还不错。”
这边机械采收忙,而距这里40多公里、海拔近3000米的南门峡镇,新鲜的蚕豆生长得刚刚好,互助县金天阳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陈占兰正带着工人采摘鲜食蚕豆。
400多亩(26.7公顷)蚕豆田位于山根下的高寒区,秋季湿冷的风掠过热闹的采摘现场,挂满蚕豆荚的豆秆在风中轻摆。当指尖划过浅绿的豆荚,露出里面圆滚滚的豆粒时,陈占兰高兴地告诉记者:“这豆子甜着哩,我们都叫它‘金豆豆’!”边说边笑着拿起一粒刚剥开的蚕豆递过来,豆粒上还带着新鲜的汁水。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户,陈占兰与蚕豆打交道的日子不算短。早些年,她跟着父母种蚕豆时,种子都是从各家零散收购的,品种混杂。“有的豆子熟了,有的还青着,成熟期差一大截;采摘期一过,老豆子就没人要,全浪费了。”陈占兰回忆,那时候一亩地(0.067公顷)忙活下来,扣除人工成本只剩四五百块钱,别说带动乡亲们挣钱,自己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
转机始于新品种的面世。去年,通过青海大学蚕豆育种创新团队推荐,陈占兰对青蚕28号进行了小面积的试种,结果出乎意料,与青蚕14号相比,青蚕28号豆荚长、颗粒饱满且大、外皮薄、甜度高的优势让她今年马上决定对新品种进行大面积试种,同时也尝试种植了少量青蚕27号,这两个“心头好”品种成了她今年蚕豆丰收的“功臣”。“就像找对象找对了人,这两个品种稳得很!”陈占兰打趣道。
说话间,陈占兰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蚕豆亩产已达1500多公斤,最高能到1800多公斤,按30公斤一袋算,一亩地(0.067公顷)就能装50多袋,一亩地(0.067公顷)比以前多增收1000多块钱,不仅自己的收入翻了番,还带动了周边的乡亲们。“跟着我干活的阿姐、阿姨们,一天能挣170块工资,家门口就能挣钱,大家都乐意来。”她说着,指了指地里忙碌的农户,脸上满是欣慰。
更让陈占兰开心的是,这些高品质的鲜食蚕豆已经被上海的客人订走,外皮光滑品相好的豆荚当天直接装筐打包外销发走,剩下的经过脱粒预冷也会以鲜豆包装送往一线城市。
眼下,陈占兰已经规划好了明年的种植计划——把手里流转来的600亩(40公顷)土地都种上青蚕27号和青蚕28号,“现在蚕豆比市场价每公斤能多卖一毛多,这点差价更让我有底气了。”夕阳下,陈占兰望着满地的蚕豆荚,风里都带着丰收的甜味,“这‘金豆豆’,不光是我的希望,也是乡亲们的致富豆!”
种子是农业种植能否向优向好的基础。随着蚕豆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饮食结构变化,各地蚕豆“干改鲜”模式逐步优化,改变了蚕豆以粮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构建起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鲜食蚕豆作为我省新兴产业,在我省已经逐步开始推广。
滕长才介绍,近年来,兼具抗病、适于机械化、粮菜兼用、粮饲兼用、观赏等特性的蚕豆品种(系)不断选育成功,也创制了多个加工专用、彩色观赏用、鲜食菜用、饲草或青贮用蚕豆品系,而青蚕27号和青蚕28号品种的问世,为我省鲜食蚕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青蚕27号和青蚕28号在宁夏、甘肃、西藏、新疆等地区示范种植,荚型好、产量高、品质优,得到春播区周边省份的认可。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