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机器轰鸣声中,“90后”劳动关系协调师张鑫源时常穿梭其间,时而倾听员工诉求,时而记录问题要点。这位青海省首届劳动关系协调师职业技能大赛金牌得主,用独创方法提升企业员工满意度;他从车间一线“泡”出来的调解员,蜕变为省级技术能手,如今正全力备战国家首届劳动关系协调师大赛,以专业与温情解开劳资纠纷的“千丝万缕”,诠释着新时代从业者的责任与担当。
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员工平均年龄仅29岁,年轻群体的沟通特点,让张鑫源发现传统“说教式”调解屡屡碰壁。“年轻人的事,得用年轻人的方式办。”他打破办公室局限,将调解场景延伸到食堂、宿舍、篮球场等员工常去的地方,摸索出“非正式场合倾听+可视化工具解析”的工作法。
面对情绪激动的当事人,他从不用法条“压人”,而是先以故事梳理来龙去脉,再融入政策解读,逐步总结出“情绪疏导在前,制度解读在中,成长激励在后”的年轻员工矛盾化解黄金法则,被企业作为典型案例推广,成为解决年轻员工纠纷的“金钥匙”。
“比赛不是终点,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起点。”备战青海省首届劳动关系协调师职业技能大赛时,张鑫源白天扎根车间处理纠纷,小到考勤争议,大到薪酬福利矛盾,事事尽心;夜晚则研读《劳动争议调解案例精析》等书籍,常学到深夜。为改掉“说话太直”的毛病,他拿着历年比赛的案例,反复模拟调解场景,比如遇到“员工嫌社保缴费基数低”的问题,思考怎么既解释清楚政策,又不让工友觉得被敷衍。现在回想起来,他能在省赛上顶住压力,把车间里练出来的本事用在赛场上,靠的全是这份“实打实”的努力。
“化解一个矛盾,不如预防一类问题。”夺冠后,张鑫源将重心转向劳动关系风险防范,推动企业建立“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的“三早”机制。他在车间设置“匿名信箱”、开通专属邮箱、在OA平台搭建反馈通道,每周收集并梳理员工诉求;针对离职率、加班时长等指标,开发《纠纷风险预警表》,用数据量化风险等级;牵头成立“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从车间选出9名骨干,开展法律和调解技能培训,培养基层调解员队伍。
从车间“解结人”到省级金牌协调师,张鑫源的成长,映照着新时代技能人才的奋斗路。他既懂法律严谨,又知员工冷暖,用专业守公平,用温情化矛盾。备战国家大赛的间隙,他仍常泡在车间:“这里是我的‘战场’和‘课堂’,贴近员工才能把工作做细做实。”未来,他希望带动更多人参与劳动关系协调,共同织密和谐之网。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