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地区动态

【西宁市】老营庄村:解锁乡风文明“密码”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魏 爽    发布时间:2025-09-18 07:24    编辑:管理员         

  走进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老营庄村,敞亮的道路两旁,村规民约、文明墙绘等清晰可见、引人注目;“民俗工作室”内,刺绣、秸秆画等文创产品深受欢迎;文化广场上,村民聊天下棋,悠然自得。

  老营庄村坐落于老爷山脚下,是个多民族聚居村落。曾几何时,高价彩礼、红白事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让不少村民发愁。为破解这一难题,该村党支部以“除陋习、树新风”为目标,打出一套移风易俗“组合拳”:成立由村“两委”牵头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四会”组织,3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修订村规民约,将婚丧改革条款“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落在实处”。

  “以前办丧事,光请‘老师傅’、摆酒席就得花好几万,现在‘四碗一包子’,既省钱又省心。”提及村里的丧事新办,老营庄村村民陈守贵深有感触。两年前,他的母亲去世,在村红白理事会的劝说下,他放弃了传统大操大办的念头,用“两荤两素四道菜加一盘包子”的简办模式操办后事,孝钱不超百元,成了村里移风易俗的“第一例”。如今,这样的文明丧事在老营庄村已蔚然成风,2021年至今,全村29名去世群众的后事均效仿此模式,一场小小的丧事改革,正悄然改写着这座多民族村庄的乡风底色。

  党员的“头雁效应”,是移风易俗落地的关键。党员魏明孝结婚时,主动将以往的订婚流程合并进行,彩礼含三金、喜服在内仅花5.8万元,婚礼只邀请至亲好友,省下的钱投入到家庭产业中。在他的带动下,村里10余户村民办喜事时主动缩减规模,高价彩礼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不仅如此,村里44名党员还签订“六带头”承诺书,在遵纪守法、服务群众、弘扬正气等方面率先垂范,成为乡风文明的“先行者”。

  村委办公室的“婚姻联络站”内,墙上贴着村里大龄青年的信息,陈文德老人正忙着为30岁的儿子报名相亲。这样的场景在这里早已成为常态。针对村内大龄青年婚恋难题,村两委班子主动对接婚介机构,为单身青年牵线搭桥,目前已经促成6对新人喜结良缘,有效抑制了高价彩礼现象。

  如今,“婚姻联络站”的工作人员不仅是姻缘的“牵线人”,更是婚俗新风的“倡导者”——成功撮合姻缘后,他们会主动上门宣传喜事简办、低彩礼和零彩礼等理念,引导新人抵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让村规民约深入人心。

  文明新风的培育,离不开正向激励。村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文明志愿队,累计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美丽小庭院”“好婆婆好媳妇”“五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村民会议、小板凳宣讲等方式,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爱心励志积分超市”更是成为乡风文明的“助推器”,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就能兑换生活用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村规民约内容,把培育乡风文明作为全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完善村民自治、德治、法治的体系,大力提升村民幸福感,让老营庄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老营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兴文说。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