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的时候,望着待了两年的村子和亲切的老乡们,心里的不舍像海水般涌了上来。”
9月15日,坐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群众体育指导服务中心办公室的教练员巴雅拉格,虽已回到原单位工作,言语间仍满是对两年驻村时光的眷恋与感慨。
不久前,他刚刚卸下德令哈市河东街道办事处红光村驻村第一书记的重担。巴雅拉格感慨道:“这段经历让自己深深明白了只有真心为群众,才能赢得大家的认可和尊重。”
说着,巴雅拉格笑着拿起手机,屏幕上正是红光村脱贫户李广寿发来的视频。视频里,李广寿向巴雅拉格竖起了大大的拇指,巴雅拉格见状,也赶忙回复了一个大大的赞。
而这两年间,巴雅拉格和红光村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2023年7月份,巴雅拉格被组织选派到红光村担任第一书记。刚接到通知时,这位20年时间都在办公室和体育场工作的黝黑汉子心里犯了嘀咕,心想:“这到村里我能干点什么呢?”但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服从组织安排、党员冲锋在前”的信念早已扎根心底。
初到基层,巴雅拉格自嘲是个“门外汉”,但俗话说勤能补拙,巴雅拉格体力好啊!住进村里后,他和驻村工作队便开始走门串户摸排情况,尽快熟悉脱贫户和村情实际。一边了解村情,一边还抓紧学习乡村振兴应知应会政策,只为尽快能帮村里使上“力气”。
翻开他办公室案头的那本驻村工作日志,里面详细记录着红光村的基本情况,包括低保户信息、残疾人家庭、就业难题、村民发展意愿、产业短板等,每一笔都是扎实工作的见证。当时,通过走村入户和摸排调查,巴雅拉格逐渐理清了工作思路:一方面要帮助村里人解难题、办实事,另一方面发挥派驻单位的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群众事无小事,从踏进红光村那天起,我就不是外来的书记,而是村里人。”这是巴雅拉格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他践行驻村宗旨的行动指南。
走访得知脱贫户李广寿因残疾求职碰壁,他主动对接派出单位,为其争取到海西州民族博物馆的工作;发现村民桑海禄中考失利后陷入迷茫,他第一时间上门开导,并联系职校,在开学季把汽修专业通知书送到桑海禄奶奶手中,老人握着他的手热泪盈眶,反复道谢……
解决脱贫户和村民急难愁盼事的同时,巴雅拉格又开始琢磨“我还能为村里做些什么?”作为城乡融合的城中村,红光村交通便利、生态优良,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于是,他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一联双帮作用和自身专业优势,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商量,全心全意为村子谋发展。
“以前村里办啥活动,只能凑合着在附近小区的村委会门口举行。”想到这里,巴雅拉格便接下了上一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接力棒,加快了在村里修建百姓大舞台的进度。前后忙了三个月,到2024年6月底,文化广场和舞台终于建成,红光村终于有了像样的文旅体活动场地。
50多岁的村民焦世兰平时就爱唱爱跳,她和十多个姐妹组成了文艺小队,她说:“跳跳舞,还能愉悦身心,挺不错。”舞台建成后,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成为了红光村田园综合体的“主戏台”,每年村里的乡村旅游嘉年华开幕式在此举办,村民焦世兰和她的文艺小队也常登台表演。
村民都光平三天两头就会去找巴雅拉格:“巴书记,我们最近又组建了一支拔河队,下一次拔河比赛是什么时候啊?”自从村里办起了各种运动会,都光平就彻底爱上了体育活动,每次比赛,大家都会积极参加,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聚。村里对体育赛事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各民族村民也在一次次协作中拉近了距离。
协助成功举办三届红光村嘉年华、两届全州村(社区)运动会、一届农牧民丰收节趣味运动会;协调解决4.8万元健身路径、15万元室内健身器材、5万元室外乒乓球桌及32万元村级图书馆项目,盘活闲置村集体产业民宿1个……在巴雅拉格的努力下,村里变得越来越热闹,文旅体多元融合发展路径也越来越广。
行走在如今的红光村,彩虹路蜿蜒穿行,水上碰碰船、网红脚踏船等娱乐设施齐全,温棚采摘园果蔬鲜嫩,这里彻底成为了德令哈市民的网红打卡地,目前红光村村集体经济收益额已突破240万元,村民腰包鼓了,笑容也更灿烂了。
从初接任务时的一筹莫展,到如今的驻得下、融得进、干得实,巴雅拉格在驻村路上历经挑战,也收获了党性的锤炼与成长。“作为党员,能在基层为群众办实事、为乡村谋发展,是我这辈子最宝贵的经历。”巴雅拉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