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走进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宁开发区)“绿”意随处可见:
道路两旁各色花木鲜艳夺目,工业厂房与现代建筑交错而立,技术改造、智能化转型升级加速赋能生产一线,粗细不一的银色管道在厂区内编织盘旋,一块块蓝色的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驱动着设备不停运转,运转的循环水站奏响生产之歌……
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向绿而行、破立并举,西宁开发区大步奔跑在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基底,一座生态文明高地上的高质量现代化工业园区正在拔节生长。
向新向绿 一条条产业链实现生态跃迁
在甘河园区,青海绿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10万吨工业固废高值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该项目依托自主研发的‘高效浸出—精准分离’核心技术,实现锂元素一次浸出率高达95%,高出当前行业先进水平10个百分点,打破了行业内以碳酸锂为单一产品的局限,成功构建起‘碳酸锂+氟化钠+冰晶石’的多元产品矩阵,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为行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树立了新标杆。”西宁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年危废收集能力达5000吨,可覆盖医药废物、废矿物油、废有机溶剂等13大类54小类危险废物,精准匹配不同行业小微企业的产废需求……生物园区率先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青海茶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区项目,有效填补了全省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集与规范处置的市场空白。试点区创新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实现危废从产生申报、收集转运、运输监管到终端处置的全环节实时跟踪,电子联单实时生成、智能风险预警、异常情况自动上报等功能的落地应用,不仅提升了危废管理的精准度与效率,更有效防范了危废流失、非法处置等环境风险,为小微企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先后引进中冠嘉颉铝灰循环利用、金叶新型材料20万吨氟石膏深加工、静脉产业园、青海恒锂废电解质再生循环利用等一批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
眼下,一条条现代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效益链、节能链。推动产业发展结构向优、动能向新,西宁开发区循环的故事仍在继续……
保护与发展并进 让环境更加宜居宜业
怎样提升园区环境承载能力?如何让绿色发展底色更浓、成色更足……
翻看西宁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坚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从产业聚人到服务留人,从人才安居到产城融合,一批批有力度、有分量的“美丽”改革掷地有声,一项项范围广、时间久的“绿色”行动铿锵有力,让这里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向“绿”而行,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
扎实推进园区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攻坚行动,累计完成44家企业160台955.46蒸吨锅炉低氮改造,改造完成率达100%,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约380吨。
主动协助企业申报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同步派驻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东川园区3家汽车销售企业完成VOCs(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年减排VOCs约0.9吨。
全面完成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问题、西宁市污水处理质效机动巡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工作。
顺利完成南川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中水管网项目,积极谋划并启动甘河园区中水回用管网二期项目前期工作。21家企业完成内部中水配套设施建设,并进一步探索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途径,在城市杂用、景观环境补水、绿地灌溉等场景多元化拓展中水回用渠道。
斜阳晚照,东川园区大街小巷罩上暖橘色画布,一家家特色小店内,小吃、手作、饰品、咖啡等应有尽有。
生物园区狼窝沟公园内,居民们三五成群,或聊天小憩,或打拳练操,悠然自得,小孩们嬉戏玩耍,欢声笑语。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还要推动民生品质改善……
“生物园区三期绿化景观工程(含狼窝沟公园、小游园、北川渠带状公园)已全面建成并向群众免费开放,不仅为园区吸引优质产业、留住人才资源创造了优良环境,更让‘三生融合’的发展理念变为群众可感可知的实景。”西宁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西宁开发区先后高质量完成生物园区全域园林绿化提升工程、东川园区森林抚育项目,以及甘河园区西区道路绿化、闲置边角地绿化、周边山体绿化、电力走廊沿线绿化等系列扩绿增绿项目;顺利完成南川河生态修复及河道治理项目一标段、二标段工程,以及刘家沟流域生态治理项目,稳步推进东川园区铁骑沟防洪减灾综合整治项目建设。
成功推动全省首个生态环境领域“两证合一”惠企政策在园区落地,彻底打破传统审批中“先批后证、流程割裂”的壁垒,将环境影响评价批复与排污许可证核发两个核心流程整合贯通,实现“一次申报、并联审批、同步发证”,审批时限较传统流程压缩60%以上。
以环境之“优”促发展之“进”,“碳”寻未来,西宁开发区步伐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