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央视聚焦西宁冷凉蔬菜
看高原绿金如何“闪耀”大湾区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李静    发布时间:2025-09-17 07:38    编辑:管理员         

  “高原冷凉蔬菜是我们这里每桌必点的菜品,清甜爽口,很适合我们广东人的口味!”9月16日12时,中央广播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CCTV17)《冷凉蔬菜 高原绿金》特别节目如约与观众相见。

  循着镜头,东莞夜市的热闹吆喝声、厨师们的交口称赞声,瞬间抓住了全国观众的耳朵。餐桌前,油亮的红菜薹裹着酱汁,白灼菜心缀着水珠,食客们大快朵颐的模样,揭开了一场跨越2600公里的鲜蔬奔赴。这些让大湾区人停不下来的美味,全都来自青海西宁的高原之上。在千里之外,西宁冷凉蔬菜完成了它的奇妙蜕变——

  当镜头从东莞的烟火气转向西宁的田野,一幅“云端种菜”的画卷徐徐展开。平均海拔2200米的西宁,有着大自然赋予的独特冷凉气候:白天阳光把菜叶晒得舒展,夜晚的温度为13.8℃,昼夜温差给蔬菜裹上了“养分锁鲜膜”,让糖分和维生素在菜茎里悄悄攒足;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的空气质量、100%达标的纯净水源,更是给每株蔬菜都标上了“天然健康”的印记。

  节目里,湟中龙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红菜薹紫红透亮,引得湖南客商当即签下订单;大通景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基地里,保吉栋与香港蔬菜采购商洪碧隆合作种下的70亩霸王薹粗壮鲜嫩,在大湾区广受欢迎;西宁鑫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茼蒿沾着晨露,脆嫩的汁水带着自然清甜,将它涮进火锅里,连空气里都飘着高原特有的清爽气息。

  脆甜可口的夏季草莓、能够精准控制酸甜度的小番茄、翠绿鲜亮的荷兰豆……冷凉蔬菜已成为西宁农民的“绿色金山”!依着天时地利的“种菜生意”,农户们的生活和以前不一样!一个种植季下来,农户就能增收四五千元,种得好的人家年收入能过万。“以前我们种小麦和油菜,不仅产量低,利润也薄。现在种起了青蒜苗,家家户户都能开新车,住新房!”湟源县蒜苗种植户王万彪欣喜地说。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目前,西宁有30多个品种的冷凉蔬菜直供南方,从翠绿的西蓝花到水灵的菜薹,从鲜嫩的豌豆尖到紫莹莹的甘蓝,每一样都长在大湾区人的口味点上。这份跨越山海的新鲜,靠的是“35小时冷链快车”的保驾护航。节目镜头记录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清晨,湟源县烽火村的村民在豌豆苗地里采收;中午,带着泥土气息的豌豆苗经分拣、包装、装箱,乘坐下午3点的飞机;晚上便能够出现在上海、广州等地的餐桌上。“以前觉得高原菜离得远,没想到买回家跟刚摘的一样鲜!”广州市民的感叹,道出了西宁冷凉蔬菜的核心竞争力——既要“错季上市”抢先机,更要“全程保鲜”保品质。

  西宁冷凉蔬菜的“出山达海”,不仅让大湾区的菜篮子更丰富,也让西宁有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湟中区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展览馆内的40多种蔬菜让不少游客啧啧称奇,精深加工的特色农产品“吸睛”又“吸金”。在这里,周末的客流量能达到1.7万人次。夏天来一场说走就走的乡村旅游,从观光采摘、田间地头中寻找乐趣,成了新的游玩趋势。

  “蔬菜这么鲜,看着就好吃!”

  “不止长三角地区,我们东北人也喜欢吃冷凉菜!”

  “以前运输没这么快,现在餐桌上有了更多好选择!”

  ……

  央视网友的评论道出了全国各地食客的心声。当《冷凉蔬菜 高原绿金》的镜头落下,西宁的田野与大湾区的餐桌依然紧密相连。未来,以纯净山水孕育、用匠心与科技守护的西宁冷凉蔬菜,香飘向更远的远方未来,成为西宁农业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