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怀揣着对法律的敬畏与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刘永健踏入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大门,开启了他的司法生涯。从书记员到全国优秀法官,再到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院长,他用青春与汗水,在法治道路上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2000年,刘永健进入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他先从整理材料的基础工作做起,逐步熟悉各项业务。为提升专业素养,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之后被调入刑事审判庭。从书记员,到助审员,再到审判员,一路走来,步履坚实。
“我们办的不仅仅是案子,也是别人的人生。即使是一名书记员,也要把这份温度带进每一次沟通。”刘永健说。
刘永健还是书记员的时候,有一次去一个偏远村子,给一名死刑犯的家属送达文书。那一天,暴雨过后土路泥泞难行,刘永健和同事揣着案卷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行走,还因村名相似走错了地方。
等找到村子时,两人浑身湿透了,鞋子裹满泥,二人又冷又饿。敲开门,看到犯人的老母亲红着眼眶,刘永健先没提工作,只是聊家常。听老人哽咽着说:“娃犯了错,我这心像被剜了。”刘永健蹲在炕边,耐心听老人倾诉,之后为老人细致地讲解法律规定,还记下了老人生活的难处。刘永健告诉老人,今后生活遇到困难,随时告诉他,他会协调村里为老人提供帮助。
离开时,刘永健心中感慨万分:“即使是书记员,也要用真心给犯人家属带去一丝安慰。”
2009年,刘永健被调至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面对日益增加的案件量,他迎难而上,接手当时在青海尚属新领域的破产审判工作。
处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一家企业破产案时,刘永健一年往返矿区数趟。那里海拔高、气候恶劣,他每次都是一个人去,还要克服缺氧与严寒。为完成资产清算,他钻进矿区,协调工人将大型采矿器械运输出去。器械重且山路难行,他跟着跑前跑后,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就这样连轴转,刘永健终于推动破产清算工作顺利完成。离开时,矿区的一位老人握着刘永健的手说:“刘法官,你真能吃苦!”而他只是笑着说:“案子结了,大家安心就好。”
担任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期间,刘永健带头承办案件240余件,在破产审判、营商环境建设等领域提出多项创新举措。2021年6月,因在破产审判领域有突出贡献,刘永健被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破产重整案件个人二等功。2022年1月,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被评为全国法院先进集体。2022年12月,刘永健被评为全国优秀法官。
自2024年刘永健担任西宁市城北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以来,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积极推动“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将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他常说:“我们要让司法有温度,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刘永健的带领下,城北区人民法院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