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祥介绍绒毛画《山居图》的制作过程。
绒毛画。
起初,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非遗绒毛画的代表性传承人张吉祥只是被绒毛画的独特质感所吸引,当他真正开始尝试制作时,才发现这并非易事。不明制作工序、材料难寻、作品被虫蛀毁……20多年间,他潜心钻研绒毛画的制作工艺,从摸索到创新,最终他让这门濒临消失的小众艺术重新焕发光彩。
“绒毛画是以动物绒毛为主要制作材料,经过清洗、防虫和染色处理,制作中根据草图画面色彩,选择绒毛撕理、剪裁,借助工具粘贴于布、板或纸面上表现完整画面,以绒毛的蓬松度与肌理感,还原物体的真实触感,是区别于传统绘画平面表达的工艺画种。”张吉祥说。
56岁的张吉祥是甘肃省通渭县人,2000年他从部队转业后被安置到尖扎县文化部门,成为一名群众文艺工作者。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吉祥在西宁民间工艺美术大厦发现一幅特别眼熟的《牦奔图》,他走近画作仔细端详,右下角标注“绒毛画”字样。这是张吉祥第一次见到绒毛画,他惊讶又好奇,被绒毛画的美所震撼,在画作前驻足良久、凝神瞻仰,心里萌生了创作绒毛画的念头。
心动不如行动,返回尖扎后,张吉祥动手备材,摸索制作。牛毛、羊毛、宣纸……看着工作台上散落着各种材料,张吉祥不知从何下手。该用什么样的胶水才能把绒毛粘贴在纸面上?制作工序有哪些?该选什么样的毛,如何搭配?诸多问题不仅没有让张吉祥退缩,反而激起了他的兴趣。
经过数日摸索后,一幅绒毛画作呈现在张吉祥眼前,细观效果,他颇为满意。首批绒毛画制作完成,张吉祥满心欢喜。可一年后,他发现绒毛画被虫蛀毁。痛心之余,他并未放弃,反而开始埋头研究防虫工艺,并改进装裱技术。
历经20多年的探索和钻研,张吉祥让这项技艺“复活”。以山水、鸟兽、花草为题材,张吉祥制作了300余幅绒毛画。手艺慢慢熟练了,可新的难题又冒出来了——知道绒毛画创作的人太少了。为了让绒毛画被更多人所熟知,张吉祥曾参加各类展示展览10余次。平时,他还会在快手、抖音等网络平台发布绒毛画作品,吸引更多人观看。
9月6日,记者来到尖扎县游客服务中心一楼的绒毛画展厅,看到四面墙壁上悬挂着绒毛画作品。远远望去,宛如油画或水墨画,走近一看,发现这些画作原来是以动物绒毛为创作材料。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名为《山居图》的绒毛画。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吉祥透露,代表作《山居图》是他耗时最长的一幅作品,从构思到完成历时20多天。该画作以层峦叠嶂的山岭为主题,画作采用色彩丰富的多种动物绒毛完成。
绒毛画虽说是青海民间首创工艺,但目前仍属于小众艺术,大多青海本土人并不知道,绒毛画创作者和从业者更是寥寥无几,文化市场也很难见到绒毛画作品,这项民间艺术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如何让绒毛画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一方面,张吉祥积极培养社会人员学习技艺。目前,尖扎县域内学徒石晓霞、康海荣、刘凤莲、张浩洋等10余人掌握了这项技艺。另一方面,张吉祥试着创新绒毛画。在创作过程中,张吉祥在表现藏族文化元素时,参考藏族传统服饰、建筑等色彩和造型特点,将其巧妙地融入绒毛画中,让作品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创作用材上,由牛羊绒毛拓展到色彩较多的各类动物可用绒毛、羽毛,使其画面色彩更为丰富,极具立体效果,风格更加独特。
2022年,绒毛画被列入尖扎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5年9月,被尖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列入申报黄南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如今,尖扎县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新途径,为非遗绒毛画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帮助。”张吉祥说,他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绒毛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承和发展非遗的队伍中来,让这门民间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