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区灯火璀璨的夜景。 记者 王伟才 摄
城西区力盟步行街热闹非凡。城西区城市管理局供图
市民参加以旧换新活动。 记者 李延平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住宿、餐饮、零售等领域累计配置消费券48万余张,惠及重点商户(企业)5000余户,直接带动消费3.6亿元;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1.12亿元,同比增长5%;
全力以赴推进招商引资扩量提质增效,前7个月成功签订数字经济、文旅产业、现代商贸等领域项目11个,签约金额31.75亿元;
上半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596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1.1%;帮助各类失业人员就业3324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6.35%;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01人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5.05%,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务收入5817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84.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高校毕业生登记就业率达95.45%……
一组组亮眼数据背后,是西宁市城西区“三轮驱动”激活消费新动能的生动实践,更彰显出区域蓬勃的经济韧性与发展活力。
当前,城西区正全力打造全省现代化高端服务业发展核心区、现代生活消费中心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服务区,主动融入省市发展大局,打出提振消费“组合拳”。通过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有效推动经济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
“精准滴灌”点燃消费热情
“我给您算笔账,您现在选的这款洗衣机是7000元,以旧换新后5600元,而旁边这款是8000元,最终价格是5760元,所以高价位的这款性价比更高。”8月3日,西宁市城西区西北家电销售人员曹得英正拿着纸和笔为顾客张女士介绍产品。
听完计算,张女士欣然接受推荐:“新房刚装修完,正缺家电,没想到现在优惠力度这么大,政府还额外给补贴!”张女士所说的补贴是指城西区“惠民有礼 享购西区”促消费活动。每一次促消费行动、每一张消费券,都像“精准滴灌”的活水,点燃了市民与游客的消费热情。
为持续落实落细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提振消费信心,城西区统筹各类资金,投入500万元促消费专项资金,按时间节点分4期发放。同时联合中国民生银行西宁分行、中国银联青海分公司,开展汽车家电、手机数码、家居家具等领域促消费活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西北家电涵盖15大类、80余个品牌,其中洗地机、洗衣机等产品销量较高。消费券的发放对销售带动很明显,最直观的就是销售额——今年店庆第一天,销售额就达到230万元左右。”西北家电店长李宾介绍。
此外,城西区还采取“政府搭台+企业促销+金融助力”模式,紧扣群众“菜篮子”“米袋子”“车轮子”等民生需求,通过“区级统筹补贴+文旅特色活动”,持续开展“惠民有礼 享购西区”系列活动,覆盖零售、住宿、餐饮等多个领域。作为金融消费新名片,“甘霖卡”不断升级,实现全域赋能,打造出全新消费IP。该IP设置文旅惠民、惠购西区、节庆优惠等五大模块,发放覆盖购、食、住、行等37类消费场景的多档消费券,系列提振消费政策落地见效,有力巩固了消费回升向好态势。
文旅体融合,也是城西区丰富消费场景的重要抓手。该区以“假日经济”“夜间经济”“赛事经济”“票根经济”为切入点,打造多元消费爆点:联动青海大剧院,以“梦想剧场”为载体,推出《唐卡》舞剧、旅游音乐剧《在那遥远的地方》等11项演艺活动;通过“演艺+商圈”模式,“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777island”“6860cc”等场地成为文化消费新热点,让市民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多元消费魅力。
不仅如此,城西区通过举办夏都梦想季音乐节、半程马拉松、FIRST青年电影展等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58.14万人次,拉动旅游相关消费17.45亿元。在首店经济方面,该区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万达广场、王府井大象城等7家商场成功引入乐道汽车、华为智能生活馆、华为准直营店、叁崇山等首店品牌63个,实现销售额6000余万元。
项目牵引注入“源头活水”
从西宁市城西区文亭巷社区配送爱心餐食到山水佳苑小区,最快仅需2分钟;从城西区彭家寨社区医院取药,送往刘家寨卫生院也只需几分钟……5月23日,西宁市城西区政府与青海联通共同举办低空经济领域合作发布会,现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布低空经济应用平台,并完成爱心餐饮配送、社区居民送药、交通治理等场景的首飞演示。
近年来,城西区着力培育彰显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六个勇争先”为目标,不断健全招商制度机制、提升产业承接质效,全力以赴推进招商引资扩量提质增效,为区域发展持续注入“源头活水”。通过举办2025年招商引资第一批集中签约、“低空新视野、翼起向未来”低空经济直升飞机体验等活动,城西区在新赛道上实现起跑领跑,在新领域中发力抢滩,推动低空经济综合性新业态快速发展。
这样的成绩,源于城西区将招商引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和“硬支撑”。该区先后制定《招商引资攻坚行动工作方案》《县级领导包保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责任制》等文件,全面梳理招商引资政策汇编,动态调整招商项目清单,绘制“招商引资工作流程图”,从项目研判、签约落地到谋划储备,推动项目全周期闭环管理。同时建立“日跟进、周调度、月通报”制度,定期召开全区招商引资工作专题会议,确保招商工作不断档、责任不落空、任务不脱节。
为实现精准招商,城西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带队赴北京、宁波、台州、深圳等地开展招商考察,围绕智库赋能、科研创新、生命健康、医疗康养、城市更新等14个领域开展合作洽谈,并在北京市朝阳区、深圳市南山区挂牌成立城西区政府招商工作站。
城西区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以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全力打造“近悦远来”的投资热土。围绕市场准入、政务服务、融资服务等重点工作,通过规范市场准入条件、优化企业开办流程、建立融资信贷服务机制、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完善法治保障五大举措,推动营商环境提档升级。同时深化“靠前服务、精准帮扶”理念,落实“一进三送一招”机制要求,建立“问题诉求”和“承诺事项”两张清单,细化解决措施,与企业保持常态化沟通,确保惠企政策落地见效,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
“无论是消费券活动的顺畅对接,还是门店自主举办的促销活动,相关部门都给了我们周到服务和精准支持,西区的营商环境确实很棒。”西北家电店长李宾说着,竖起了大拇指。
稳岗就业夯实消费“底气”
“原本以为找工作会很麻烦,没想到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合适的岗位,太方便了!”48岁的田海兰高兴地说。今年4月,她通过城西区“‘就’在身边就业服务小站”,成功上岗公益性岗位。
位于贾小社区议事厅的“‘就’在身边就业服务小站”,是城西区人社局联合西关大街街道办事处及贾小社区精心打造的综合性服务阵地,也是城西区首个“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该小站充分借助社区资源优势,配备专业素养高、服务意识强的工作人员,为辖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推荐、求职登记、技能培训等便捷、高效、精准的就业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就业资源。
为拓宽就业渠道、激活消费潜能,城西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建立完善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持续开展“入企问需”活动,通过“政策宣讲+需求对接”服务模式,深挖规上企业、重点招商项目用工潜力,累计释放岗位4000余个,落实就业创业奖补资金3919.83万元,惠及4487人次。
在此基础上,城西区以“12+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抓手,提升就业服务精准度: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6场,服务企业821家次,促成就业意向2141人次;聚焦绿色电力、人工智能、康养护理等新兴产业用工需求,开展“小而精”专场招聘,实现企业用工与劳动力供给高效匹配;依托“零工驿站”“零工市场”举办特色招聘活动,持续发挥“夏都月嫂”“雄瑞保安”劳务品牌带动效应,累计带动9000余人就近就地就业。
下午6时许,西宁市各大夜市逐渐热闹起来,城西区力盟商业巷步行街也迎来一天中最喧腾的时刻。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霓虹闪烁,摊位前商家忙碌不停,商品琳琅满目——从地方特色小吃到时尚潮流服饰,从精美手工艺品到创意文化产品,应有尽有。
“我是一名大二学生,暑假回家看到力盟步行街‘地摊经济’很火爆,就和小伙伴一起来摆摊赚零花钱。”赵文蕙一边说,一边从行李箱中拿出各式各样的发卡摆放整齐。
城西区按照“一街区一特色”原则,全面发力、精细运作,深入实施“一圈一策”:对力盟、万达、唐道637等商圈夜市、文化展等各类活动开展联合审批36次;在力盟步行街划定专门区域,规范设置流动摊位350余个,最大限度发挥“地摊经济”的就业吸纳能力。如今,该区域每日客流达10万人以上,累计实现销售额近500万元。
记者手记:力盟步行街的“火”何以越来越旺?
夜色降临,西宁市城西区力盟步行街霓虹闪烁、人流如织。这条全长1.2公里的街区,规范设置流动摊位350余个,日均客流达3万至10万人次,成为西宁市最具活力的消费地标之一。
力盟步行街的“火”为什么越来越旺?答案只有七个字——“众人拾柴火焰高”。
第一把“火”——将力盟步行街装入了“大盘子”。城西区按照“一街区一特色”,全面发力、精细运作,深入实施“一圈一策”,对商圈夜市、文化展等场所的各类活动开展联合审批。除此之外,自去年5月启动流动摊贩定点区域设置工作,按照“疏通结合、科学设置、便民利民”的要求,按商贩经营种类科学合理划分,最大限度发挥对流动摊贩的吸纳能力,摊位数量从最初的120余个增加至350余个,“地摊经济”也吸引了更多游客。
第二把“火”——暖心服务点亮了力盟步行街的“烟火气”。城西区城市管理局古城台中队队长叶建明说:“我们致力于深化柔性治理理念,拓展温情服务内涵,以更智慧的举措赋能经济,用更暖心的服务点亮烟火。”正如叶建明所说,城西区城管局以“匠心筑城 绣花先锋”党建品牌为引领,以打造现代化精品城区为抓手,通过“专项治理+集中整治”方式,构建“定点值守+动态巡逻”的立体施治模式,实行全天候监管、不间断整治,持续推动环境品质提档升级。
第三把“火”——监管发力守护“舌尖安全”。城西区市场监管局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将餐饮单位纳入智慧监管平台,实现食材溯源、加工流程、人员健康“三透明”。通过紧盯重点区域,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及食品快速检测,排查风险隐患,保障食品安全与市场秩序,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
县域经济发展没有“独角戏”,只有“大合唱”。城市经济的活力与韧性,藏在政府部门的科学规划里、管理监管单位的严格执法中、商户群体的自觉遵守里、安全检查的坚实守护中……因此“众人拾柴”才会有“1+1>5”的乘数效应。(作者:李延平)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