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地区动态

【海东市】民和答卷:从生态宜居到产业兴县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赵俊杰    发布时间:2025-09-08 07:36    编辑:管理员         

  初秋时节,走进民和大地,一幅山川秀美、生态宜人的画卷徐徐展开。工业园区内机器轰鸣,奏响绿色智造的时代强音;露天蔬菜种植基地里,高原冷凉气候孕育出供港菜心的翡翠产业链;避险搬迁安置点里新房拔地而起,群众喜迁新居;黄河岸边的金田新村,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共唱民族团结赞歌。

  今年以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十四五”收官之年的奋进姿态,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乡村振兴、生态旅游等方面同步发力,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民和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6亿元,同比增长1.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运行。

  高原智造链动未来

  地处青海东部的民和县,坐拥兰西城市群核心区位的战略优势,以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京藏高速、兰新高铁、西宁机场1小时经济圈)和宜业宜居的高原气候,成为西部投资兴业的热土。

  每当走进海东工业园区民和工业园,总能感受到令人振奋的活力——从鳞次栉比的标准化厂房到机器轰鸣的智能车间,从新材料研发中心到新能源装备生产线,每个角落都跃动着产业升级的强劲脉搏,每家企业都在书写高原工业化的创新篇章。

  青海燕龙包装制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芦会钟的办公桌上,陈列着数十个大小不一的牛奶瓶盖。这些牛奶瓶盖虽不起眼,但每一个都是拥有国家专利的创新成果。对于乳制品行业而言,瓶盖虽小,却是牵动产业命脉的关键部件——优质瓶盖能形成完美密封,确保产品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品质如一;而劣质瓶盖的微小气孔,可能让整批产品提前变质,最终损害品牌信誉。这些专利产品,诠释着包装领域“细节决定成败”的行业真谛。

  “青海乳制品企业较多,以前产品销到省外的较少,主要是包装的问题。因为产品要达到一定的保质期,必须有高端和高密封的包装,而青海不少企业的奶制品包装次、密封性低。”芦会钟说,以前青海省内没有奶瓶盖专利生产企业,而省外购买无形中增加了运输成本,导致产品销售受到影响,现在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在青海燕龙包装制品科技有限公司的荣誉墙上,展示着蒙牛、伊利、青海湖、天露等数十家省内外知名奶制品企业的商标。芦会钟介绍,这些家喻户晓的乳制品,其关键包装部件都产自高原。在民和工业园这片热土上,燕龙包装以本地化生产的战略智慧,为青海乳业构建起安全供应链——既破解了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的产业困局,又通过缩短物流半径,为合作企业降低运输成本。这种扎根高原、服务高原的发展模式,正是青海制造赋能本地产业的生动实践。

  自2024年7月投产以来,青海燕龙包装制品科技有限公司用短短一年交出了2300万元的销售答卷。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民和工业园管委会《强化为企服务十项措施》的生动实践——从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到生产配套的精准对接,从政策红利的直达快享到要素保障的全程跟进,园区以全周期保姆式服务为企业扫清发展障碍。这种将“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的服务理念,不仅让入驻企业快速站稳脚跟,更成为民和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标杆案例。

  忧居到优居的暖心跨越

  避险搬迁工程是我国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施的重要民生工程,旨在通过科学规划、系统推进,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威胁,让群众实现从“忧居”到“优居”的转变。

  在青海高原的广袤土地上,民和县正书写着避险搬迁的暖心故事。

  夕阳下,安哈格夫妇并肩站在廊檐下,指尖轻触着三角梅垂落的花枝,盘算着往后的光景。说起搬迁后的新生活,妻子眼角漾着笑意:今年开春响应政府号召搬来马场垣乡团结村安置点,没想到连县城超市的鲜牛奶都能赶早喝上!

  今年年初,响应政府的号召,安哈格一家搬到马场垣乡团结村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这里交通便捷,附近有学校、超市、医院,距民和县城仅10分钟的车程。

  安哈格的新家,整洁亮堂,屋檐下两株三角梅花开得正艳。屋内摆放着崭新的沙发、茶几。室内摆放的“模范户”的匾额熠熠生辉。

  “起初总怕住不惯,担心搬过来后各方面不方便。自从入住新家后,才明白担心是多余的,新房子水电暖齐全,房前屋后平整有序。”安哈格的妻子说。

  在民和县满坪镇避险安置点,一派繁忙又有序的建设景象映入眼帘。满坪镇党委书记杨占华介绍,此处安置点主要安置满坪镇4个村的村民,共30户126人。为了让搬迁工作既高效又贴合村民需求,镇政府组织村民到毗邻乡镇观摩户型,征求大家的意见,确保房屋设计符合群众期待。

  杨占华说,安置点的房屋分为80平方米和120平方米两种户型。其中,80平方米的户型村民可免费入住,120平方米的户型村民需要向施工方补交7万元。自今年3月启动施工以来,项目推进顺利,目前村民已全部入住。

  黄河畔的金田新村,新建的房屋鳞次栉比,白墙红瓦在暮色中泛着温暖的光晕,屋顶的太阳能板闪烁着微光,与蜿蜒的黄河交相辉映。村民们三三两两坐在院门口,耳畔时不时传来孩子们的笑声,不同民族的乡亲们用方言聊着家常,像石榴籽般紧紧相依。

  今年以来,民和县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按照集中、上楼、分散等安置方式,启动实施956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任务,全力以赴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群众迁入新居,稳住“心”房子。

  青藏游的黄金第一站

  当暮色为桃花源街市披上琥珀色的纱衣,万千灯火便次第苏醒。此时,烤羊肉的香气混着甜醅的清香飘来,摊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这条不足千米的街市,此刻正跳动着最鲜活的城市脉动。

  慕名而来的兰州市民杨玉荣分享道:“今年暑期我们全家规划了期待已久的青藏之旅,特意将首站选在民和。这两天的停留让我深深感受到这座高原小城的独特魅力——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地道的河湟美食:臊子面、酿皮、手抓羊肉,每道美食都带着浓郁的地方风味,让人回味无穷。”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部门户,民和县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正着力打造“青藏游·从民和走”文旅品牌,旨在让这里成为青藏游的黄金起点、青甘大环线游的首站,让游客从这里开启高原传奇之旅。

  民和,黄河、湟水、大通河3条河流在此相拥,共同孕育出青海海拔最低的生态绿洲。这里不仅是高原旅行的理想起点,更是一座活着的多元文化博物馆。漫步在黄河谷地,您既能体验母亲河的壮阔,又能享受低海拔的舒适。

  依托青藏高原东门户的区位优势和多元民族文化底蕴,民和县委、县政府开创性地提出“青藏游、从民和走”文旅品牌战略,将地理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打造青藏旅游、青甘大环线旅游第一站的差异化定位。

  在“青藏游·从民和走”文旅品牌战略下,民和县多措并举,通过聘任魅力民和代言人、绘制网红打卡点、发布推送“文旅局长请你来民和”短视频、打造文创IP(桃小妹、大禹哥)、制作“魅力民和”智慧旅游小程序、完善旅游标牌体系等措施,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和县委书记朱智泰坦言,近年来,民和县聚焦新型消费、文旅消费等领域,精准把握暑期、国庆等消费旺季,以桃花源街市、七里花海等为依托,策划举办系列文旅节庆活动,推动“农体文旅商”等业态深度融合,激发消费市场活力,持续推动消费回暖升级。

  民和县委副书记、县长肖克忠表示,通过“农体文旅商”深度融合,桃花源街市火爆出圈,举办“青藏游·从民和走”等各类文旅活动200余场次,吸引游客340万人次、旅游收入9.8亿元,均增长20%以上。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今年上半年,民和县旅游总人数251.8万人次,同比增长28.9%;旅游总收入7.19亿元,同比增长21.1%。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