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嘉洛草原,牧草丰美,牛羊肥壮。
8月20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江源玉树·生态治多”第二届长江源生态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现场,治多县国营牧场暨鹿场(以下简称“治多县牧场”)的展示帐篷内,民族手工艺品、特色畜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帐篷内,才措端坐在支撑柱旁,手中的牦牛毛在指尖翻飞。经纬交织间,带有藏族特色的花纹渐渐在挎包上显现。“我50多岁了,在牧场上班3年了,现在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冬季还能分到一头牛!”才措一边忙活,一边笑着对记者说。以前她在索加乡放牧,编织手艺只是用来做些家用物品,从没想过这门手艺能赚钱。
才措的转变,正是治多县牧场改制后赋能牧民的一个缩影。
2020年11月,仁青才仁从治多县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调任治多县牧场党委书记、场长。此时,牧场的牲畜全部出栏,如何让牧场重新焕发生机是新场长面临的难题。
“不能让老牧场垮掉,要让跟着牧场干的人有奔头!”仁青才仁上任时,对自己、对职工、对牧民许下了诺言。
为摸清牧场家底,仁青才仁把“陪伴牧户转场放牧”当成了必修课。在他的推动下,治多县牧场启动一系列改革:重新测量划定用地范围,在黑土滩区域种草改良,让退化的草场得以恢复绿意;建设信号塔,实现基地全面通电,配置高清太阳能监控设备,让传统牧场搭上智慧管理的快车;拓展养殖范围,从单一的牛羊养殖,逐步建成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麝香养殖基地;新建生态示范养殖基地,让牧场的产业版图越来越大,发展底气越来越足。
3年时间,治多县牧场实现扭亏为盈,先后获得玉树州“诚信示范企业”、治多县“文明企业”等荣誉称号。
老牧场的新生,离不开仁青才仁敢闯敢干的魄力,更离不开他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定践行。上任后,仁青才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职工的“心头忧”——38名老牧工的晚年生活保障问题。当时单位资金紧张,他便四处奔走、多方协调,为老牧工们争取到了每月5.2万元的生活保障经费,让这些为牧场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人安享晚年。
仁青才仁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他主动对接本地职业技术学校、人社部门,大力引进技术型青年人才,通过系统招聘、定向培养,让牧场员工从47人增至68人。
同时,仁青才仁还把帮扶的触角延伸到了更多困难群体:专门招录当地低收入家庭成员和残疾人员12名,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成立鹿角工艺品加工厂、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坊,让草原的特色资源变成高附加值的致富产品;组建专业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周边乡村开展动物疾病防治、养殖技术咨询等服务30余场次,帮牧民解决生产难题;推动建成治多县野生动植物救护站(可可西里生态救护站),为长江源头的野生动物保护与草场生态修复提供支撑。
治多县牧场的荣誉墙上,悬挂着有关单位和群众自发赠送的120多面锦旗,这是牧民群众对仁青才仁的感激之情,也见证着一名党员用实干与担当,在嘉洛草原上书写的乡村振兴答卷。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