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哥,上回买东西时赶着回家给孩子做饭,提着袋子就走了,钱都忘了付,真是不好意思。”9月3日中午时分,家住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玛域小区的居民才昂措来到小区旁边的小超市,一进门,她就对店主王香林解释起前一次购物忘付钱的事。
“那有啥呢,5年老顾客了,我还怕你‘赖账’啊。”王香林笑着回应。面对熟悉的老顾客,他又打趣地问:“这回家里又缺啥调料了?”“家里做饭做得勤,盐和酱油都快没了,我先把上次的钱扫了再拿。”才昂措乐呵呵地说。
付清钱款,拿上调味品,才昂措匆忙向家里赶去,而王香林则准备迎接一天当中第一个销售“小高峰”。
“来店里买东西的大多都是附近居住的本地藏族同胞。开店5年,从刚开始几乎没顾客,到现在老顾客频频光顾,基本上只要来买过东西的人我都有印象,也有好多成了像才昂措一样的老熟人。”王香林一边给顾客结账一边说。
2019年,王香林第一次踏上果洛。抱着一颗火热的创业心,经过反复考察,他在2020年10月开起了这家生活超市。起初,语言沟通不畅和没有固定顾客群体让店铺经营举步维艰。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开始想办法与每一位进店的顾客拉近关系。
王香林说:“开店初期,店里生意确实冷清。面对藏族顾客好奇又保持距离的目光,我想到了一个拉近距离的办法,就是给每位进店的顾客送小礼品。”一块肥皂、一包纸巾、几颗糖果,这些微不足道的小礼物,渐渐成为打开王香林与藏族同胞心门的钥匙。
“在老王这买东西放心,商品明码标价,质量也很好。而且在我们看来,他这个人很实在。记得他的超市刚开业时,我第一次来,看到有玩具,就给儿子买了一个,没想到结完账他还送了我一块小肥皂。那一刻,我就觉得这个人热情又亲近,后来不光是买东西,拉家常、提建议,只要我去他店里,我俩总会聊上一会。”回想起第一次接触,老顾客旦正说出了心里话。
“可不是嘛,跟旦正阿吾(藏语意为哥哥)聊得很投机。那时候,他还帮我出主意,让我进一些藏族同胞生活必需的商品,这样既能促进销售,还能结识更多知心朋友。”王香林说,现在超市的货架上,增加了茶叶、糌粑、风干肉等更符合本地藏族同胞需求的商品。
久而久之,光顾王香林超市的藏族老顾客越来越多,小小的店铺里也时常上演温情时刻。2023年冬天,一位年长的藏族阿妈走进店门,缓步来到粮油区,指着货架上的菜籽油看向他。王香林瞬间明白意思,抬下一桶油准备搀扶阿妈到柜台结账,没想到老人家又指了指货架上的菜籽油。由于语言不通,王香林顺势比出“二”的手势,老人点了点头,他便又拎下一桶。
接过老人给的现金,王香林仔细核对后把找零妥善放进老人衣服口袋,一边抬手指着远处比划,一边拎起两桶菜籽油,示意要送老人回家。
老人见状,微笑着点头,还对王香林竖起了大拇指。虽然路程不远,但那一次送货到家,让王香林觉得,他和顾客之间这种细微的关怀,让彼此都收获了别样的温暖。那以后,王香林专门买了一辆电动脚踏车,只要有藏族老人买了重物,他总会主动帮忙送到家。
六年时间,这间小小的超市不仅是服务顾客的经营场所,更成了连接汉藏民族的情感驿站。
“这孩子心善。”常来超市买东西的七旬阿妈卓尕说,“尽管他是来做买卖的外地人,但每次来买东西,他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贴心。”
“比起顾客,我更愿意把他们当成家人和朋友。以前只想着做好生意就行,现在成为一名党员,更要考虑怎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扛起社会责任,让各民族家人和朋友更好地凝聚在一起。”王香林说。经过组织培养和考察,今年他成为玛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小个专”综合党委个体工商户党支部的一名正式党员。新身份让他感到无比光荣,也让他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