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解码祁连山:一座科普馆重塑国家公园生态账本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吴梦婷 祁晓军    发布时间:2025-09-01 07:20    编辑:管理员         
wechat_2025-09-01_070815_699

游客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内参观。

  祁连山如巨龙横卧在甘青交界,以冰川为冠、雪山为脊、草原为裳、森林为脉,与蜿蜒河流共同编织青藏高原西北部的生命经纬。作为自然教育与生态旅游融合的创新实践地,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以生态科普馆为圆心,联动管护站、研学课程与生态旅游线路,打造沉浸式绿色研学网络,为公众解码祁连山的生态密码,让每一片雪花、每一道兽迹都成为讲述国家公园故事的活教材。

  一个管护站的绿色责任

  8月的祁连山,云雾在山间流动,溪流穿林而过。放眼望去,绵延的群山与层叠的树木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原生态画卷。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凭借良好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成为自然教育研学的理想实景课堂,吸引了一批批生态访客慕名而来。

  作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40个标准化管护站之一,讨拉沟管护站是生态研学的起点,吸引各地研学团队在此开启自然教育的第一课。

  步入讨拉沟管护站,40个标准化管护站的建设成果直观呈现。巡护系统回传了管护员拍摄的影像,通过这些影像记录,雪豹、岩羊的活动轨迹一目了然。在一名生态管护员的介绍下,一支研学团队深入了解了社区共管机制,以及村民主动参与生态保护的情况。

  紧接着,这支研学团队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在互动展示项目中了解祁连山的一草一木。

  这条“生态科普馆+生态管护+生态研学+生态旅游”的绿色发展研学路线,正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在自然教育与生态旅游发展融合上的创新成果。从巡护体验到科研参与,从自然观察到生态实践,在这里,每一棵树木的生长、每一条溪流的奔涌,都是传递生态文明的生动课堂。

wechat_2025-09-01_070826_927

祁连山国家公园科普馆内摆放的雪豹、藏狐等文创产品。

  一座科普馆的生态密码

  作为青海省首个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类科普馆,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自2023年开馆以来,已吸引17万名访客走进这座生态科普馆。

  步入展厅,电子沙盘勾勒出祁连山的轮廓:横跨青甘两省、东西长1200公里、最高峰团结峰海拔5808米,它的地质演变与生态功能被浓缩为可触可感的立体画卷。

  展柜内一张荒漠猫的照片吸引众人驻足。这只耳后长有标志性簇毛、尾巴带黑色环纹的猫科动物,正是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孔庆菊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的代表性物种。

  展厅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屏幕上,红外相机拍摄的影像正在循环播放:5只荒漠猫幼崽在山间嬉戏。“这是捕捉到的5只荒漠猫同框的珍贵画面,目前园内监测到250余只雪豹个体,科研工作者正逐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讲解员张萍介绍。

  来自小拉洞沟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将访客带回青藏高原的海洋时代。植物展区里,1487种高等植物名录中,青海云杉的标本旁,互动屏正演示其防风固沙的动态过程,一名学生认真记录着从森林草原带到雪线之下的生命阶梯。

  当清脆的鸟鸣声从电子音柱中传来,访客的注意力聚焦到鸟类展区。“黑颈鹤是青海省省鸟!”随着张萍点击屏幕,黑颈鹤在隆宝滩、祁连山等湿地的繁育场景依次呈现。墙面迁徙图上,“飞行小天才”斑头雁以8800米的飞行高度引发访客惊叹。

  “以前只知道祁连山是远方的风景,通过沉浸式参观科普馆,我们才懂得祁连山在生态方面的重要性。”一名来自甘肃的访客感慨。

  对讲解员张萍而言,这样的反馈正是她每天坚持讲解的动力。作为土生土长的门源人,她见证了科普馆在研学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感受着家乡生态保护的变迁。

  “一场讲解虽然只有一个半小时,但能把家乡的生态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特别自豪。每次看到访客的感叹,就觉得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山山水水,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桥梁。”张萍说。

wechat_2025-09-01_070837_061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一角。

  一篇作文背后的生态故事

  “小时候,爷爷经常带我到祁连山下的草原,牛羊悠然自得,鸟儿自由翱翔,这是大自然最质朴的馈赠。”“守护绿色祁连,共筑生态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孩子们用文字记录下对自然的感悟,将生态保护的种子根植心间。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服务保障中心干事全姚雨贝介绍,截至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已累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1500场次,覆盖政府机关、社区街道、教育机构等多元主体。通过主题党日、民族团结创建、自然观察节、爱鸟周等品牌活动矩阵,构建起政社校联动的生态教育网络。

  在社会教育方面,祁连山国家公园科普馆特别策划的“讲好国家公园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系列活动,已累计举办70余场。此外,小小讲解员、研学课堂等品牌活动,通过组织青少年参与生态监测、动植物保护实践,引导他们从听故事到讲故事,从看自然到护自然。

  不少研学团队在活动中亲手采集生态数据、观察记录野生动植物后表示,通过深入祁连山,他们真正体会到生态保护的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无数人的努力。这种沉浸式学习,让访客对祁连山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重要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将保护自然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一个景区的变革之路

  与祁连山国家公园科普馆毗邻的是聚阳沟景区。聚阳沟景区北靠祁连山主脉,南接大通河,沟谷间溪水潺潺,森林覆盖率超87%。聚阳沟景区的价值,正因与祁连山国家公园科普馆的联动被重新定义。

  过去,游客到此多是为拍照赏景。如今,研学团队因生态知识而来——在聚阳沟生态研学基地,学生用专业设备检测水质,了解野生动物红外相机布设。这种游中学、学中游的模式,让生态旅游从打卡式观光升级为沉浸式体验。

  不仅如此,自然教育的辐射效应,也正转化为当地村民的幸福增量。“现在保护生态成了村民的共识。”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乡桥滩村党支部书记姚占发聊起乡村的发展和村民的转变。从小生长生活在这里,让他感慨的是,村民的角色早已从生态保护的旁观者变为守护者,有的加入了生态管护队,有的将传统民居改为生态民宿。

  姚占发算起一本看得见的生态账:“2024年桥滩村村集体收入突破70万元,借助家门口建设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越来越多的村民开起民宿、办起农家乐,或在景区务工,年收入增加近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政府主导、社区参与、文旅融合新格局的支撑。通过将生态保护、科研监测与社区发展深度融合,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从课堂到山野,从认知到行动,每一名参与者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者。绿色研学路线不是简单的行程串联,而是管护员的日常监测数据转化为生动的生态课程,科研成果落地为可触摸的互动体验内容,参与自然教育的访客,既能系统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价值,又通过亲身体验,主动投身生态保护之中。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