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大峡谷内,4300米海拔的风裹挟着青草与泥土的气息,掠过连绵的高寒草甸。
站在峡谷深处,昂赛乡党委书记才旺多杰拿出手机准备拍摄,身旁的生态管护员尕玛丁增和丁增久乃正熟练地检查着红外相机的存储卡,这台静静矗立在岩石旁的设备,前几日刚捕捉到一只成年雪豹带着幼崽穿梭林间的珍贵影像。
“这是我们昂赛乡的‘生态宝贝’,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们守护的‘中华水塔’里最生动的风景。”才旺多杰的话语里,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珍视与自豪。
时间回溯到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远程视频,同玉树州杂多县昂赛乡澜沧江大峡谷监测点位的基层干部、管护员进行了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至今仍回响在昂赛乡各族干部群众心中。守护好中华水塔,摸清生态家底,护好野生动物,已然成为昂赛乡推进生态保护的“指南针”。
才旺多杰说:“近年来,我们紧扣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每一项生态保护实践中,交出了一份生态向好、百姓增收的亮眼答卷。”
“以前放牧靠天吃饭,现在当生态管护员,既能护着草原,又能有稳定收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尕玛丁增翻出手机里的工资流水,21600元的年增收金额格外醒目。
在昂赛乡,像他这样的生态管护员共有1516名,而整个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园区,已落实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7752名,实现有户籍牧户“一户一岗”全覆盖。这一举措不仅让牧民从“草原使用者”变身“生态守护者”,更构建起“人人参与保护、人人共享成果”的生态保护新模式。
生态管护员的脚步,丈量着昂赛乡的每一寸土地;而真金白银的投入,则为生态修复注入强劲动力。2016年以来,澜沧江园区管委会累计投入3.5亿元,统筹实施黑土滩治理、湿地保护、草原(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等重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在昂赛乡年都村的黑土滩治理现场,曾经裸露的沙化土地如今已重新披上绿装,人工种植的披碱草与原生高寒草甸交织成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以前这里连牛羊都不愿来,现在草长得能没过脚踝,岩羊、白唇鹿也常来这边觅食。”丁增久乃指着治理后的区域介绍道。
数据是生态向好最有力的证明。监测显示,澜沧江园区草原植被覆盖度从2016年的69.85%提升至71.35%,连续七年位居玉树州首位、青海省前列;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澜沧江源的水源涵养能力持续增强。
“这里不仅是澜沧江的源头,也是长江南源的源头。”才旺多杰说,守护好源头的生态,就是守护好全国的“水塔”。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为野生动物营造了宜居的家园。在昂赛大峡谷,98台红外相机覆盖近2000平方公里区域,记录着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奇迹。从2014年,年都村首次尝试红外相机监测雪豹,到2017年实现全乡覆盖,再到如今100台红外相机常态化工作,8年的坚守换来了丰硕成果。
才旺多杰骄傲地说:“累计6万多个红外相机工作日,捕捉到雪豹影像超1500次、金钱豹影像250余次,更识别出127只雪豹个体、18只金钱豹个体,相较于2016年,雪豹数量增长了三倍。”
“全球首次记录到雪豹交配影像;首次证明在青藏高原东部金钱豹和雪豹栖息地重叠;首次证明金钱豹实现种群的本地繁衍……”在昂赛乡生态监测站,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上的影像资料,细数着一个个“首次”。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多个监测位点,红外相机同时拍到了雪豹、金钱豹、棕熊、猞猁等顶级食肉动物,以及岩羊、白唇鹿等有蹄类动物,证明这片区域是我国顶级食肉动物种群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也印证了昂赛大峡谷“物种基因库”的独特价值。
除了雪豹、金钱豹这两种旗舰物种,监测数据还显示,昂赛乡共记录到18种兽类和15种鸟类,涵盖食肉目猫科5种、犬科4种、熊科1种、鼬科2种,以及偶蹄目3种、兔形目3种和啮齿目1种。
“每年11月到12月,是母雪豹带崽最频繁的时期,相机里总能看到毛茸茸的小雪豹跟在妈妈身后学习捕猎,特别可爱。”尕玛丁增笑着说。
这些影像不仅是科研的宝贵资料,更是牧民们守护生态的“勋章”。
“我们将继续带领1516名管护员和8000多名各族干部群众,守护好山青水绿天蓝地美的昂赛,让群众生活幸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旺多杰的目光坚定而充满希望。
从雪豹数量的“倍增”,到牧民收入的增长,昂赛乡的生态实践,不仅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生动缩影,更诠释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深刻内涵。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