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冷凉沃土生出“金豆豆”
—— 青海县域经济发展观察·湟源篇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陶然 贾泓 张慧慧    发布时间:2025-08-28 06:39    编辑:管理员         

  在青藏高原东麓,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的露天冷凉蔬菜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日月山下。

  湟源县,作为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过渡带,素有“海藏咽喉”之称。如今,这份地理特殊性正通过冷凉蔬菜产业赋予湟源新的意义。

  湟源县夏季平均气温9℃至23℃,短促凉爽的气候搭配显著的昼夜温差,造就了农作物病虫害少的天然优势。加之便利的农业灌溉条件与独特的农牧耦合效应,让这片土地成为孕育高原特色农业的理想“家园”。

  借助天时、地利的发展条件,湟源县精准把握农业发展优势,锚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目标,将冷凉气候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400公顷露天冷凉蔬菜种植基地上,青蒜苗、豌豆苗、荷兰豆等拳头产品形成“多点开花、相对集中”的集群化布局,通过冷链物流网络直达全国20多个省市,冷凉沃土上真正生出了“金菜”。

QQ图片20250828053822豌豆苗田里忙采摘。

  三十载耕耘铸就“金名片”

  8月11日,清晨的阳光洒满日月藏族乡3100米海拔的土地上,青蒜苗郁郁葱葱地铺展至山边、至天际。山根村的田埂间早已是一片忙碌,村民弯腰采收的身影在田垄间起伏,起苗、捆绑、装车的动作行云流水,空气中弥漫着青蒜苗特有的辛辣清香。

  每年7月至10月,这幅丰收图景都会在湟源县的田野间如期上演。

  “我在日月乡收青蒜苗有七八年的时间了,每年要收250万公斤左右。”来自甘肃的收购商毛生荣蹲在田边,随手拿起一捆青蒜苗翻看,“现在这个季节,供应如此大量且高品质蒜苗的地区屈指可数,湟源是首选。”

  一天收5万公斤,再运到甘肃简单包装后,直供浙江、安徽、江西的市场,毛生荣眼中,“盯”的不是蒜苗,是“高原的馈赠”。“这里的蒜苗口感脆、卖相好,根本不愁销。”看着被打成捆装上车的蒜苗,毛生荣信心满满。

  毛生荣口中的“优质货”,凝结着青蒜苗种植户和农业农村部门三十年的心血,山根村党支部书记郭巨寿就是其中之一。“从1995年算起,我种蒜苗整整三十年了。”他手掌上的老茧与青蒜苗的嫩白形成鲜明对比,分拣动作却依旧麻利。

  作为湟源县最早“吃螃蟹”的人,郭巨寿清晰记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在自家几分薄田里试种青蒜苗时的忐忑。没想到,高原冷凉气候赋予的独特口感,竟慢慢吸引来第一批外地客商。经过多年筛选培育,如今“东北马牙”品种已成为当地主栽品种,撑起了产业一片天。

  如今,郭巨寿牵头的湟源青翠青蒜苗种植专业合作社,单季种植面积就达173.33公顷,带动全村80余户农户抱团发展,2025年产值预计将突破6500万元。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高原馈赠的“先天优势”与后天精耕细作的完美融合。3个月的生长周期,充足的光照搭配15℃以上的昼夜温差,让每株蒜苗都积累了浓郁的风味,茎干粗壮、蒜味醇厚成为市场公认的“湟源标签”。

  2024年,日月乡的青蒜苗亩产达5000公斤,地头价稳定在每公斤5元,亩产值轻松突破2.5万元。

  品牌化的翅膀,让青蒜苗飞得更远。2023年,“日月乡青蒜苗基地”跻身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绿色食品认证为品质背书。2024年,“湟源日月藏乡蒜农”劳务品牌斩获西宁市荣誉称号,产业影响力持续攀升。2025年,在“党支部+合作社+种植户”模式带动下,日月乡14个村连片发展,种植总面积扩展至433.33公顷,年总产值预计突破1.6亿元。

  产业兴旺的红利,实实在在落入农户口袋。采摘季日均上百人的用工需求,让村民在家门口每天就能挣到130元至400元的收入,全乡年劳务收入超1800万元。

  今年,青蒜苗种植已从日月乡扩展到寺寨乡、和平乡、申中乡等多个乡镇,全县种植面积达800公顷,建成万亩青蒜苗基地。

  从几分试验田到万亩产业带,从零星叫卖到品牌集群,湟源青蒜苗用三十年时间,在高原上写就了一个“小作物”成就“大产业”的传奇。

QQ图片20250828053832青蒜苗丰收的喜悦。

  一根“金豆苗”串起“共富链”

  8月,当省内其他县区的豌豆苗陆续退市时,寺寨乡烽火村的田垄间依旧绿意盎然,农业生产正当时。田间地头,村民指尖轻掐,鲜嫩的豆苗便整齐码放在手臂间。不远处的青海忠世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初加工基地里,另一群人正忙着分拣、打冷,从采摘到预处理,一条鲜活的产业链在这个村落里高效运转。

  “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140元至160元,还能照顾家。”58岁的何正梅和乡亲们围坐成圈,一边分拣豆苗一边唠着家常,手指翻飞间,0.15公斤符合“两叶一芯”标准的嫩芽被麻利地装袋,随即送入冷库锁鲜。她脸上的笑容,正是这条产业链上无数农户的共同表情。

  “2014年成立合作社时,谁能想到豌豆苗能成‘致富苗’?”公司负责人吴生忠望着田垄感慨。2020年,他带着团队试种豌豆苗,从国内外引进种子反复筛选,连续四年奔赴云南取经,又跑到郑州等地开拓市场,终于摸索出适合高原的种植技术。如今,公司种植面积达13.33公顷,带动寺寨乡多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抱团发展,跻身国家级示范社行列。

  这份“致富经”的核心,是贯穿全链条的联农带农机制。种植环节,公司统一提供种子、技术和销路,农户只需按标准种植。采摘环节,创新推出“两叶一芯”和“蝴蝶芯”分级模式,前者地头价每公斤3元,适合普通劳动力;后者每公斤20元,留给技术熟练的采摘能手。差异化的收入体系,让不同能力的村民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2024年,公司用工达6000至7000人次,人均日收入150至200元;豌豆苗亩产1000公斤,卖到一线城市价格能达到每公斤30元,产值突破168万元。

  “你看这叶片上的白霜,采购商就认这个,说营养含量高。”吴生忠拿起一株豆苗展示,“外地的种子在我们这儿种,叶片更肥厚,口感更清甜,这就是高原冷凉气候的魔力。”

  凭借这份独特品质,湟源豌豆苗叩开了高端市场的大门。2025年6月,随着青海西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粤港澳大湾区批配中心启动仪式暨西宁高原冷凉蔬菜供港发车仪式启动,烽火村的豌豆苗开启了供港之旅。寺寨乡推行的“当天采摘、当天发货”订单模式,让高原鲜味在采摘24小时后“速达”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餐桌。

  产业辐射的涟漪还在扩大。合作社日均吸纳70余名村民就业,让家庭妇女、留守老人等群体实现“顾家挣钱两不误”。2025年,烽火村豌豆苗种植面积扩展至20余公顷,预计产值达300万元。

  这根在高原上生长的小小豆苗,正以蓬勃的生命力,激活乡村资源,编织出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

QQ图片20250828053840荷兰豆采摘体验。陶然 摄

  科技赋能结出“金豆豆”

  周末的申中乡荷兰豆种植基地,不仅是蔬菜的家园,更是农业体验的乐园。竹竿搭起的豆架如绿色屏风绵延起伏,饱满的豆荚在藤蔓间随风轻晃。从西宁来的采摘体验者带着孩子穿梭其间,指尖掐下嫩荚的瞬间,清脆的声响里混着孩童的欢笑。这片特意预留的1.67公顷“体验田”,种的正是青海人记忆中的长寿仁品种,成了城里人一解乡愁的理想地。

  从2019年试种的1.67公顷试验田,到2025年扩展至20多公顷的规模种植,荷兰豆在湟源的“逆袭”之路,始终贯穿着科技赋能的清晰主线。

  付显泰的账本里,藏着产业升级的鲜明轨迹:“以前种小麦、油菜,一亩地收入就几百元。现在种荷兰豆,亩产1000公斤,产值能到3000多元。”荷兰豆天生适配湟源高海拔地区夏秋季种植,具有病虫害少、采摘期长的优势。但要种出高品质豆荚,技术是关键。

  近年来,湟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入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通过微喷设备精准调控水量和肥料,既实现节水30%、节肥20%,更让豆荚大小均匀、色泽翠绿,商品率提升。

  品种选育是另一张“王牌”。付显泰的合作社,在本地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反复试种筛选,最终锁定了长寿仁、珍宝、翡翠珍宝、乐美四个当家品种。

  “要趁豆荚饱满却未硬化时摘,这时候的口感最清甜。”湟源显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付显泰蹲在田埂边,一边演示采摘诀窍,一边对自己的“金豆豆”赞不绝口,“你看这翡翠珍宝,豆荚翠绿带光泽,甜度比普通品种高,南方市场很认可。”指尖在豆荚上轻轻一掰,豆粒饱满如绿珍珠,在高原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漂亮。

  如何让高原冷凉蔬菜更有竞争优势?申中乡探索出“错峰种植”模式,不同海拔的基地分批次播种,确保从7月到10月初持续有鲜豆上市,避开集中上市压力。

  2025年,湟源县荷兰豆种植带动2000人就业,村民按每1.67公顷配30至40人的标准,开展田间管理与采摘工作,“种植-采摘-销售”的完整链条,让亩均效益较传统作物提升10至20倍,成了农户口中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如今,荷兰豆的绿色版图已从申中乡扩展到日月、巴燕等乡镇,400公顷的产业带串联起多个订单基地。

  荷兰豆的故事正在印证,科技的力量正让湟源每一寸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湟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文慧介绍:“我们将在申中、日月等核心产区建设物联网监测点,实时采集墒情、虫情数据,配套智能温室环境调控系统,推动蔬菜生产全程智能化管理。”科技赋能的接力赛,正在让湟源冷凉蔬菜结出更多“金豆豆”。

  展望未来,湟源县冷凉蔬菜产业的蓝图愈发清晰。湟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郑红秀表示:“我们将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特色品种的扶持力度,通过补齐全链条加工、仓储、物流短板,让产业链条更完善。同时深化品牌建设,提升湟源蔬菜的市场辨识度和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真正让冷凉蔬菜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让高原净土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富民兴县的希望田野。”

  记者手记:豌豆苗串起的生计与希望

  西宁市湟源县寺寨乡烽火村的午后,阳光透过青海忠世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初加工基地的玻璃窗,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二十多位村民围坐成圈,指尖在翠绿的豌豆苗间翻飞,分拣声、说笑声交织,像一首鲜活的田园交响曲。

  这是记者在湟源采访时最难忘的画面。一根小小的豆苗,串起了太多普通人的生计与期盼。

  靠门的位置,70多岁的张玉花奶奶正和14岁的孙女搭档分拣。奶奶的手指关节有些变形,却精准地挑出“两叶一芯”的嫩苗,孙女则一边麻利地装袋、称重,一边腼腆地笑着说:“想体验体验奶奶的生活。”阳光落在她们肩头,暖得像此刻的心情。

  不远处,一家三口的笑声格外响亮。女儿李文君低头专注地挑拣,父亲和母亲则一边分拣一边聊家常。正在青海师范大学读大三的李文君,也是这里的“暑假工”,她说:“我们一家三口一天能挣400元左右,我可以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

  看着这热闹的场景,我忽然明白湟源冷凉蔬菜产业的魅力所在。它没有轰轰烈烈的噱头,却像这高原的阳光雨露,悄无声息地滋养着每一个普通家庭。寺寨乡的豌豆苗从试种到供港,只用了5年。从村民单打独斗的零散种植,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的成熟,也不过短短几年。这背后,是冷凉气候的馈赠,更是当地人把“劣势”变“优势”的智慧,他们让高原的“冷”成了蔬菜品质的“优势”,让山间的“绿”成了农民致富的“底气”。

  离开时,冷链车正准备发车,满载的豌豆苗将在24小时后出现在北上广的超市货架。车窗外,乡亲们领了工钱准备回家,笑意洋溢在疲惫的脸上,藏都藏不住。那一刻忽然懂得,湟源的冷凉蔬菜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它走出了高原、走向了全国,更因为它扎在这片土地上,扎在普通人的日子里,让每一份努力都有回响,每一份期盼都有着落。

  这或许就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模样,这或许就是高原冷凉蔬菜给予高原大地的温暖,不用惊天动地,只需让每根豆苗都结出希望,让每个普通人都能笑着走向明天。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