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关注】“小切口”撬动“大民生”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乔欣    发布时间:2025-08-28 07:11    编辑:管理员         

  基层治理的落脚点,终究是人民群众的需求。今年以来,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大众街街道用心用情用力织密三张“基层治理网”,一头连着辖区群众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一头系着基层治理的精细考量、民生温度。截至目前,相关服务累计覆盖群众10000余人次,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的实践,正是他们探索基层治理路径的生动注脚。

QQ图片20250828061433在尕布龙教育基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以爱心聚合力 织就“常态+精准”服务网

  基层治理的难点,往往在于需求散、资源碎。大众街街道的公益服务探索,就是以“项目化整合”破题,让公益服务从“零散化”变“常态化”,让群众点单与资源接单精准对接。

  针对街道实际和辖区居民需求,大众街街道建立了“公益项目库”,通过社区网格员走访,将居民群众的需求一一记下:独居老人盼着“有人帮忙剪头发、洗澡、打扫房间”,家长们希望“孩子假期有地方看书”,居民们念叨着“能在家门口量血压”……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实则都是关乎群众幸福的大事。街道整合梳理后,通过“微心愿认领”模式,联动辖区资源按需提供服务。“石榴籽邻里互助会”的志愿者常去看望孤寡老人,送去米油时坐下来聊聊天,帮着擦擦窗户,让老人家里有了“人气儿”;驻区医院的医生每月来社区开“健康驿站”,量血压、查血糖、讲养生知识,让辖区群众不用挤公交去医院,小毛病在家门口就能应对;每到高考季,志愿服务队的“爱心送考车”准点等候,一坚持就是好几年……

  这些“小而美”的服务,藏着治理智慧:不贪大求全,只盯着群众急难愁盼的事。2025年上半年,相关公益服务会员单位累计服务时长超1000小时。

  数字的背后,是独居老人接过热乎饭菜时的笑容,是家长带孩子参加阅读班时的安心,也是考生坐进送考车时的踏实。

  这样的公益服务推进,让善举不再是偶然,而成为可持续的机制。通过精准捕捉需求、有效整合资源,每一项服务都能落到实处,每一份爱心都能传递到最需要的人手中。“常态+精准”的服务模式,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更凝聚起了辖区内的爱心力量,让邻里关系愈发紧密,也为基层治理筑牢了群众基础。

QQ图片20250828061441“共富·恩心纺”对辖区闲置劳动力开展缝纫、裁缝技能培训。

  以初心筑根基 织牢“精神+行动”共识网

  基层治理的深度,离不开精神认同的厚度。大众街街道以文化引领为锚,通过沉浸式活动让家国情怀、邻里互助的理念落地,为基层治理聚起“心劲儿”。

  盘活辖区红色资源,让教育化作可感的体验——在尕布龙教育基地,组织居民跟着“牧民省长”的足迹行走,听讲解员讲述他带着群众种树、帮牧民解难事的故事,再将学到的精神化作帮衬邻居的实际行动;举办“聆听红色故事”活动,邀请老党员来社区讲当年的战斗经历,孩子们围在身边,把革命精神悄悄记在心里;走进中核221“两弹一星”精神纪念展馆,通过细致讲解,大家深入了解221厂的历史与发展,深切感悟革命先辈为研制“两弹一星”付出的奉献与牺牲,接受深刻的精神洗礼……

  一场场活动如同“精神钙片”,让“善念”自然化作“善行”。居民们在参与中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更在心中种下了爱国、奉献、互助的种子,为大众街街道形成各民族群众“互嵌互融互发展、共建共治共享乐”的多元一体格局筑牢了基础。当大家对这些精神理念产生强烈认同时,便会自觉融入日常生活,主动关心邻里、帮助他人。这样由精神认同引发的行动自觉,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让整个辖区弥漫着积极向上、互助友爱、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街道依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让居民在沉浸式体验中受教育、得启发,不断提升精神境界。以文化为引领的治理方式,从根本上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仅让基层治理在精神层面有了更深厚的根基,还得到了辖区群众一致好评和认可。

QQ图片20250828061448“居民议事会”听取民情民意。大众街街道办事处供图

  以匠心连民心 激活“品牌+产业”联动网

  在推进基层治理中,精准洞察特殊群体融入社会的民生需求,以技艺传承为纽带,将特殊群体就业增收与文化认同拧成一股绳,才能为基层治理注入“柔性动能”。

  为了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聚焦辖区低保户、特困人员、残疾人等群体及闲置劳动力,街道搭建起“培训+制作+销售”的全链条帮扶体系:邀请本地手工艺人免费开课,从刺绣的针法到编织的纹样,手把手教大家掌握技能,让学员在创作中找到价值感;巧借“流动载体”拓宽渠道,把东蜂外卖驿站变成“移动展台”,骑手们送餐时顺带推介手工制品,让小物件走进千家万户;在暖东同芯圈设“民生服务角”,定期举办展销会,手工艺人现场演示,市民摸得着绣品的质感、听得见作品背后的故事,让买卖成了心意的传递。

  将技艺传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不仅为特殊群体提供了就业增收的机会,更让他们在劳动中实现了自我价值,增强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不止于单项服务发力,大众街街道更是以“东城·共富工坊”为支点,推动各项公益实践协同联动,让“分散的网”织成一张基层治理的“大网”。

  在基层推进治理的过程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整合辖区优质资源和基层组织力量,以“工坊搭台、产业赋能、群众参与”为路径,先从“需求痛点”破题:辖区老人多,专业家政服务却少;不少居民想找工作,却缺技能等。

  针对这些问题,牵线引进专业家政公司,成立青海西宁青唐睦家社区服务有限公司,把“东城·共富工坊”变成技能培训站,开设养老护理培训班,从洗头按摩、助洁助浴到基础急救,50名学员跟着专业老师认真学习,其中10人顺利上岗成了社区护理员;这些新技师走进居民家中,为149位老人解决了生活难题——从擦玻璃到陪就医,专业服务让老人舒心,也让学员有了稳定收入,“技能学了能挣钱、能帮人”的良性循环就这样运转起来。

  从手工工坊里的忙碌身影,到社区义诊时的白色大褂,从红色教育基地的感动泪水,到“东城·共富工坊”的订单清单,大众街街道的公益实践,以“微行动”聚“大能量”的背后,说到底是“治理理念”的回归——基层治理不必追求“宏大叙事”,能解群众的小愁、暖群众的心窝,就是实效。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跟着群众需求走,让技艺培训更精准、服务覆盖更全面,同时也让‘东城·共富工坊’的路子更宽广。我们相信,这样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一定会让‘民生为大’的思想更加扎实地落地生根。”大众街街道负责人表示。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