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抗战老兵,17岁参军,历经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的烽火洗礼。
他也是一名老党员,光荣在党79年,始终坚持党员本色,一心感党恩。
他叫张运松,今年97岁——
“你们好呀!”夏日雨后的清凉透进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大众街宁食家苑住宅楼的玻璃窗,窗前,九旬老兵张运松微笑着迎上来,言谈谦逊而低调,那稳健的步履,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97岁老人该有的。
“父亲听力不太好,但他心里可是透亮着呢。关心国家大事,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看到我们的视线投向老人身侧桌上摊放的报纸,老人的儿子张志华笑着说。
严谨而内敛,虽年事已高却依然对生活热情不减,短短几句寒暄,便勾勒出了张运松的“轮廓”。
烽烟散处藏功名,淡泊一生守初心。也许,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会蚀刻肌肤,会模糊视听,但无法冷却一位有着79年党龄的老党员一生紧跟党、一生献给党的炽热情怀。当得知我们此行是想追寻革命先辈用忠诚与奉献谱写的那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军人赞歌时,老人原本略显浑浊的眼睛变得有神——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再次看到七十几年前那个无畏的解放军战士。
负伤作战英勇无畏
“指导员,我们得想个办法,把这些坦克毁了,不然拿不下飞机场……”在子女的帮助下,97岁的张运松缓缓讲述着自己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接到首个任务时的经历。
1950年的张运松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军的一名战士,根据部队命令,从上海转到山东,又从山东转到安东,再从安东出发到朝鲜。
“哐当哐当哐当……”闷罐火车摇晃着一路北上,“呜……”的一声长鸣唤醒众人,直到宣传员带着大家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22岁的张运松才反应过来,自己已经踏上朝鲜的土地。
到达朝鲜,张运松首次接到的战斗命令是收复附近的一处飞机场。激烈的枪战中,张运松腿部不慎中弹,他忍着剧痛,按照跟教导员商量好的战术,和战友匍匐绕行到美军坦克侧后,将捆扎好的手榴弹塞进履带引爆。接连炸毁两辆坦克后,飞机场成功收复。
二次入朝凯旋而归
受伤后的张运松不得不回国接受治疗。至今,张志华都还记得父亲身上留的伤疤。“现在那个伤疤已经恢复得几乎没痕迹了。但小时候我记得很明显,圆圆的、平平的,就像那个部位的皮肉被削去了一样,看上去就感觉很疼。”
伤愈之后,张运松申请再次奔赴战场,并成为一名侦察参谋。敌情如何、何时进攻、如何进攻……张运松无数次与战友深入前线侦察。一次执行任务时,战士们埋伏在一个大桥下,结果桥上来了一队开展火力侦察的美军。当时,子弹擦着耳朵飞过,时不时还有迫击炮掠过,情况十分危急,但张运松和战友凭着过人的意志坚持埋伏下来,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提起那些艰苦卓绝的战斗、那些出生入死的战友,张运松感慨良多:“那时候,为了躲避战机,战士们穿着单衣钻进雪堆里,那个冷啊,一辈子忘不掉。还有我的那些战友,牺牲时个个才20多岁,要是他们还活着,像我一样看到如今的幸福生活,该有多好啊……”
两次入朝作战,张运松见证了生死离别,更用勇气与智慧铸就荣光,军旅生涯中,他两次荣立三等功,三次获得嘉奖。
接续奋斗谱写生命华章
1960年,张运松转业了,在新的“战场”上,他依旧秉持着共产党员本色,几十年如一日扎根青海高原。
担任西宁市刘胡兰商店书记期间,他带着职工跑遍村镇找货源、顶风冒雪拓销路,创下年利润占土产公司80%的奇迹;
无论在家休养还是住院治疗,他每日雷打不动的“必修课”便是读书看报、收看新闻。国家大事、时代脉搏、国际风云,他都密切关注。这份对国事的执着,正是他一生革命信念的自然延续;
2015年至今,他不顾个人高龄进学校、入社区、赴军营开展先进事迹宣讲和讲授党课。“我算服了父亲了,2022年在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的时候,还给医生护士讲了两堂党课呢!”张志华无奈地苦笑。
2021年6月底的一天,张运松郑重地把2万元特殊党费交到社区党支部负责人手中,这是他全年的高龄补贴,也是他和老伴的约定:交特殊党费,给党庆生,就当建党100周年的献礼!
对党无私的张运松,对家人却十分“吝啬”。女儿张桂萍回忆,当年,父亲作为单位一把手,给子女安排个好工作并不是难事。但他一向讲原则,从不因个人私事给组织添麻烦,更不愿给子女“开后门”。“虽然那时候也埋怨过父亲,但后来我们都理解了,这就是父亲那一代人的高风亮节,子女也因为这些事情而更加敬重父母亲了!”张桂萍动情地说。
采访结束的留影环节,张运松身着草绿色的旧军装,庄重地佩戴上勋章。那一抹淡淡的绿色,一如永不褪色的信仰力量;而那些勋章,虽被深藏,却在岁月里愈发闪亮。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