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午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阿家庄村的党群服务中心里,3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邓颖颖正和新到岗的驻村干部讨论。“村里的路和通往外面的路,雨天全是泥坑,是制约村里发展最大的问题。”早上刚去实地查看过,邓颖颖的鞋边还沾着没来得及擦去的泥。
这是邓颖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第11个月。从天津职业大学毕业后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到2024年9月接过村支书的担子,这个藏族姑娘在阿家庄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把一件件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稳稳扎在乡土里。
“小邓书记,这天然气真比煤炉安全?不会漏气吧?”2024年初春,邓颖颖和驻村队员郭艳敲开村民陈永顺家的门时,迎来的是满怀疑虑的眼神。当时村里推进天然气入户工程,117户人家中,有好几户持观望态度,老人们习惯烧煤,觉得“看得见的火才踏实”。
“陈叔,您看这管道是无缝的,还有报警器,漏一点气就响。”邓颖颖蹲在灶台边,掏出手机翻出别的村通气后的视频,“再说了,不用拉煤倒灰,您腰不好,这不省劲儿吗?”她和驻村工作队连着三天往陈永顺家跑,老人终于点了头。
为了让村民少花钱,她一趟趟往区里跑,硬是争取到35万元专项补贴,每户平均少掏近3000元。等到年底全村通气那天,陈永顺特意来感谢:“小邓,你这娃实在,叔信你。”
这样的“实在”,藏在更多细节里。2023年村里搞外墙保温,131户人家的补贴核算让会计毛万梅犯了难,有的户面积超标,有的想多报。邓颖颖和毛万梅挨家挨户核对,163.75万元的精准补贴,没让一户多占,也没让一户吃亏。
“以前我做事拖拉。”毛万梅笑着说:“但小邓书记要求严格,报表错一个数都得重算,现在我这效率也被逼出来了。”
阿家庄村的乌骨鸡养殖场里,自动化喂料机正匀速转动,12000只蛋鸡在笼舍里悠闲踱步。邓颖颖看着蛋鸡产蛋量的数据,突然笑了,3年前这里还只有1000只鸡,如今年产蛋预计有240万枚,成了村集体的优质产业。
2023年刚进村“两委”时,她就开启了这个养殖场的升级计划。“鸡是好鸡,蛋是好蛋,但卖不出好价格白搭。”她去海东市乐都区学习考察,咬牙引进蛋鸡自动化系统,又自己琢磨着设计礼盒。
“一开始没人信咱们的蛋能卖那么贵。”毛万梅记得,邓颖颖抱着礼盒跑超市、找电商,磨破了嘴皮才慢慢谈成一笔又一笔订单。现在通过冷链物流,这些乌鸡蛋能卖到甘肃、四川,20户在养殖场务工的村民年均多赚3000元。务工的邓永莲总说:“小邓书记懂年轻人的喜好,这礼盒一装,鸡蛋都变金贵了。”
村里的80公顷冷凉蔬菜基地,也是她的“心头肉”。去年把土地租给合作社种娃娃菜,她特意争取优先雇了1户监测户和4户低保户。
“陈叔,今天积分够换洗衣粉了不?”邓颖颖路过村民陈永洪家时,笑着喊了一声。院里,陈永洪正擦着用积分换来的高压锅,听见这话直乐:“够!够!昨天扫了文化长廊,又挣了10分。”
这个让村民上心的“积分超市”,是邓颖颖整合资源搞起来的。以前村里也有积分制,但规则乱,东西少,没人当回事。她来了之后,细化出“公益道德”“共建共治”“遵纪守法”等五类积分,又拉来帮扶单位捐物资,高压锅、电水壶、暖水壶样样齐全。
“以前谁管村里卫生?现在扫个地、栽棵树都能换东西。大家能不积极吗?”陈永洪是村里的脱贫户,现在当管护员。如今村里评上“省级卫生村”,文化长廊两侧的树是村民一起栽的,日保洁制度也没人偷懒了。
人心齐了,村里的矛盾也少了。今年2月,一户村民因为家庭纠纷吵得凶,邓颖颖拉来村里的老乡贤和妇联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说家常:“都是一家人,总是争吵、闹离婚伤感情,不值当!”最后双方修复了感情,还一起制定了家庭责任分工。
“她不爱说漂亮话,但做事让人服气。”这是村民们说得最多的话。
午后的阳光穿过党群服务中心的窗户,照在邓颖颖画满标记的工作笔记上。“村里学校到村口的路必须想办法年底就硬化好。”她抬头对驻村干部说,眼里带着笃定。窗外,积分超市里村民正在兑换奖励,文化长廊的格桑花开得正好,这个扎根乡土的年轻人,正用她的“实在”,一点点铺就阿家庄的振兴路。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