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乡村振兴在青海】山野里的“致富伞”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刘程锦 王振国    发布时间:2025-08-27 07:10    编辑:管理员         
收购点井然有序地交易着。刘程锦 王振国 摄

  8月的祁连山像被打翻了的颜料桶,从山脚到云端都泼洒着浓得化不开的绿意。8月12日清晨5时,天刚蒙蒙亮,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八宝镇冰沟村村民杨忠成就揣着竹篮钻进了山林。草叶上的露珠打湿了裤脚,他却顾不上擦拭,眼睛像探照灯似的在草丛里逡巡——那里藏着祁连人盛夏的惊喜。

  “看这朵!”他忽然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捏住一朵黄澄澄的蘑菇,轻轻一转,带着泥土芬芳的菌菇就到手了。阳光穿过松针的缝隙,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跳跃,映得那篮刚采的寒菌、油菇、黄菇愈发鲜嫩。“这玩意儿金贵着呢!”杨忠成掂了掂篮子,笑声里裹着山风的清爽,“天不亮上山,太阳落山回家,一天能采二三十斤。收购商就等在山口,行情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三四百元,够给孙子买新书包了!”

  山间的热闹不止在采菇地。八点刚过,八宝镇拉洞村的村口就排起了长队。村民提着沉甸甸的竹篮,议论着今天的收成。村民法宝德站在自己的小货车旁,手里的秤杆上下翻飞,他黧黑的脸上挂着汗珠,却笑得合不拢嘴。“干这行整十年喽!”他拍了拍满载鲜菇的货箱,发出“砰砰”的声响,“这两天天气好,蘑菇长得欢,每天能收两吨多。你闻这味儿,鲜得能掐出水儿来!”货车旁的泡沫箱里,码得整整齐齐的蘑菇正散发着清香,再过几个小时,它们就会坐上冷链车,一路南下,出现在长沙、武汉的菜市场里。

  在野牛沟乡边麻梅龙掌畜牧业经营专业合作社内,一场特殊的“直播”正在进行。社员颜军举着手机,镜头里是刚分拣好的黄蘑菇。“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咱祁连山的‘黄金菇’,纯天然生长,煲汤炒菜都是一绝!”他一边说着,一边拿起黄蘑菇展示,手机屏幕上,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以前哪想得到,山里的蘑菇能通过网络卖到全国各地。”颜军笑着说,手指在屏幕上飞快滑动,“去年光线上就卖了十几万斤,老乡们的腰包都鼓起来了。”合作社院子里,打包好的快递箱堆成了小山,快递员正忙着扫码贴面单,这些贴着“祁连山特产”标签的包裹,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2024年7月,青海祁连黄菇集散中心的成立,让蘑菇的“致富路”走得更稳了。“以前你卖八块(元)他卖十块(元),收购商还总压价。”当地村民李桂兰说。中心成立以来,将以往农牧民零散采集、收购商分散收购的模式整合升级,既理顺了交易秩序,又为群众搭建了更可靠的平台。

  如今的祁连县,蘑菇不仅是群众增收的“金疙瘩”,更成了当地的“活名片”。县城的特色农产品店里,包装精美的干黄菇、即食菌酱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不少游客专程前来选购。“听说这里的蘑菇是纯天然的,买几盒回去给家人尝尝。”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说,手里的购物袋已经装得满满当当。

  山间的采菇人仍在忙碌,收购点的秤杆依旧起落,快递车的引擎声不时响起。祁连山下,这朵小小的蘑菇,正撑起越来越多群众的“致富伞”。未来,祁连县将引进深加工企业,开发蘑菇酱、菌菇饼干等产品,让蘑菇产业链条更长、群众收益更多。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