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农经观察】青春赋能乡村振兴新征程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罗 珺    发布时间:2025-08-27 07:16    编辑:管理员         

  在青海大地上,一股青年返乡创业的热潮正悄然涌动。他们带着新知识、新观念、新技能,从都市回到乡村,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他们扎根乡土,盘活资源,用青春汗水浇灌乡村发展的希望之花,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青春动能。

陈怡君在养殖场。

  都市青年归乡:用设计灵感盘活乡村养殖产业

  初秋的清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西堡镇羊圈村的养殖场里,33岁的陈怡君正熟练地给鸡喂食。谁能想到,这位挽着裤脚、满手泥土的青年,曾是北京写字楼里的设计师。2024年,她放弃年薪丰厚的工作,回到家乡接手濒临破产的养殖场,用新思维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2010年,陈怡君离开青海赴京求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开始了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生活,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家乡。2024年,父亲和叔叔经营的养殖场因思路陈旧、销路不畅濒临倒闭,这个在都市站稳脚跟的青海姑娘,做出了让家人反对的决定:辞职返乡。

  “当时全家人都不支持我回来。”陈怡君笑言,自己在北京有房有车,生活安稳。但看到家乡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她始终心有不甘。“父亲那代人总说‘养好鸡、产好蛋就不愁卖’,可在这两年的信息时代,光靠品质不行了。”接手养殖场时,这里只剩几排旧鸡舍和滞销的产品,她把这称作“二次创业”——“父辈没创起来,我来接着干。”

  转机始于一次市场见闻。去年夏天,她在西宁的市场看到一位农民大妈顶着烈日卖西红柿,4元一公斤却舍不得吃一个,午饭只啃自带的馍馍。“同款普罗旺斯西红柿在线上能卖69.9元一箱,凭什么家乡的好货卖不上好价?”陈怡君说,这件事让她坚定了方向:做品牌、拓渠道、重体验。

陈怡君直播带货售卖鸡蛋。

  随后,她注册“西堡黑凤”“西堡黑凤园”等商标,设计简约大气的新包装改头换面,把土鸡蛋变成礼盒装;开直播、拍短视频,镜头里既有捡蛋的日常,也有青海的蓝天白云;在线下,她带着产品参加青洽会、年货大集,让“青海味道”走进西宁各大超市。如今,养殖场不仅盘活了,还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和陕西省建起分基地,产品也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她试点“农场研学”,开放部分厂区让孩子们体验捡蛋、种菜,周末的亲子露营活动场场爆满。“下一步,我想让周边村民都加入养殖,搞‘家庭农场体验’。”她计划免费提供鸡苗和技术,让游客走进农户家看鸡、摘菜、吃饭,“就像浙江的小茶园那样,家家户户都能吃上‘旅游饭’。”

  夕阳下,陈怡君站在养殖场的山坡上,望着远处连绵的青海山川。“很多人还分不清青海和青岛,我要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鸡能满山飞,这里的产品为什么好。”从设计图纸到规划农场,这个青海姑娘用青春证明: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对乡土的热爱与创新的智慧里。

胥沁媛在盘菜基地。

  大学生支书引领:盘菜产业带动村庄全面发展

  清晨的阳光洒满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杨家村,500亩(1亩≈0.067公顷)盘菜种植基地里,晨露在翠绿的菜叶上滚动,村民们正忙着除草、追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前种地只知道种麦子、玉米,一年到头忙下来也没挣多少钱,现在流转给大户种盘菜,租金加务工收入,日子越过越甜。”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杨建平笑着说。

  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村党支部的有力引领,更离不开新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胥沁媛的辛勤付出。

  去年11月,初到村里的大学生书记胥沁媛看着贫瘠的土地和村民期盼的眼神,就暗下决心要找到一条适合杨家村的致富路。经过两个多月的市场调研和村情摸底,杨家村成功引进了盘菜种植大户。胥沁媛站在盘菜基地边,指着标准化田垄介绍:“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签订流转协议,还请来法律顾问全程把关合同条款,最终才形成了‘党建+土地流转’这个发展模式。”

胥沁媛在村里宣讲政策。

  “我家20多亩地流转出去,每年能拿到6800元租金,平时帮忙种植盘菜每天还有110元收入,一年下来增收近1万元。”村民沈海福算起增收账,乐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以前自己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土地有人管,自己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像沈海福这样的受益户,全村共有72户。

  盘菜基地的建设不仅让村民鼓起了钱袋子,更带动了全村基础设施的升级。胥沁媛指着田间说道:“你看这田间新修的灌溉水渠,不仅解决了我们靠天吃饭的困境,也为村上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村里还借着项目建设的契机,加宽了道路,翻修了水池,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傍晚时分,村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孩子嬉戏打闹,老人聚在一起聊着家常。村主任杨建荣说道:“以前大家都出去打工,村上没几个人,现在托了盘菜基地的福,大家在村里就能有收入,回来务工的人也变多了。”村民沈显中感慨道:“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幸福指数节节高啊!”

甘钰在电脑前查看订单。

  90后创业先锋:诚信助力青海特产走出大山

  8月22日上午,海东云朵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1992年出生的甘钰正坐在电脑前查看客户下的订单,“这批牛羊肉要赶早班机发往广州,必须保证新鲜。”他边说边在送货单上签字。谁能想到,这位熟练对接农产品销售的青年,两年前还是一名在保险公司挣扎求存的工作人员。如今,他带着伙伴扎根乡土,让青海的牛羊肉、菜籽油等特产走出大山,更成了平安区平安镇西村11户村民的“贴心人”。

  2023年以前,甘钰从西安的大学毕业,来到平安区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了七年,每天奔波于各个工地对接业务。“前几年工地项目锐减,收入低到让人恐慌,有时连基本生活都难维持。”就在他陷入迷茫时,他的同学提及832平台,加上有创业经验的伙伴鼓励,他毅然辞去了当时的工作。甘钰坦言,当时抱着“试一把”的心态,和伙伴在2023年9月注册公司,入驻832平台,专门销售青海特色农产品。

  创业路上的考验接踵而至。公司主要通过入驻832平台,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与村子签订扶贫协议,从农户手中收购牛羊肉、土豆等初级农产品,经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起初,仅凭一个村子的供应难以满足订单需求,他们便拓展到祁连、同仁等地,整合更多优质农产品资源。

  去年5月,发往广州的50公斤鸡翅因高温坏了一半,甘钰当即决定全额赔付。“我知道诚信比什么都重要。”她重新补发了50公斤鸡翅,这份诚意打动了客户,对方至今仍在不断采购。

  更大的挑战出现在去年春节前,一笔12.8万元的工会福利订单让他彻夜难眠。“要垫资收购牛羊肉,还要设计礼盒包装。”甘钰和伙伴四处借钱,守在工厂盯质量,最终礼盒如期交货。客户的好评传回家乡,得到了平安区农业农村局的鼓励。

甘钰所在的公司去村里扶贫。

  这单生意不仅让公司打开知名度,更帮农户解决了牛羊肉滞销问题。“看到乡亲们拿到卖肉钱时的笑容,我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甘钰说。

  如今的公司已从两人小团队发展到7人,员工多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2024年营业额突破200万元,2025年截至8月更达490万元,销售的牛羊肉、菜籽油、面粉等特产,通过顺丰冷链销往海南省、黑龙江省等全国各地。

  作为平安镇西村人,甘钰从未忘记创业的初心。公司与村里签订扶贫协议,每年为11户脱贫户发放12次米面油慰问物资。“现在我们在村子里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好口碑,从以前不认识村民到现在很熟悉,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骄傲,因为我也能帮助到大家了。”这种变化让他格外珍视。

  “接下来,我们还是要不忘初心,坚持服务态度,把最好的留给客户,把善良留给脱贫人员。”甘钰说。这个90后青年用两年时间证明: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真诚与坚持永远是最有力的翅膀,而青年返乡创业,正为这片乡土注入源源不断的振兴动能。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