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走进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徐家台易地搬迁小区,目光所及皆是丰收的景象:成排的温室大棚里,翠绿的枝叶间缀满了红彤彤的西红柿,像一串串饱满的红宝石,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搬迁群众穿梭在田垄间,指尖轻转便摘下成熟的果实,分拣、装箱的动作娴熟麻利,额头的汗珠映着笑容,将“丰收”二字写在每一张淳朴的脸上。
“以前住山上,土坯房漏风又漏雨,种地全看老天爷脸色。开春怕旱,夏天怕涝,辛辛苦苦一年下来,除去种子化肥钱,能落进兜里的没几个钱。”正在分拣西红柿的周玉中大姐直起身,拍了拍沾满泥土的手套,眼里满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现在好了,搬进小区住上了砖瓦房,下楼就能到车间上班,每月稳稳当当3000多块工资,中午还能回家给老人孩子做口热饭,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周玉中的感慨,道出了瞿昙镇200多户搬迁群众的心声。曾经,他们世代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区,“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摆在眼前的现实。山路崎岖,到镇上赶集要走两三个小时;土地贫瘠,只能种些小麦、土豆,亩产不足千斤;孩子上学要翻山越岭,老人看病更是难上加难。2017年,瞿昙镇党委积极响应易地搬迁政策,将周家、窑庄、祁家、龙占村四村的村民集中安置到徐家台安置小区,可“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群众“稳得住、富得起”,成了镇党委班子成员日夜琢磨的课题。
“群众挪了穷窝,更要换个活法。”镇党委书记徐宗武在班子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为此,镇党委成立专项工作组,由党员干部带队,挨家挨户走访搬迁群众,记录下群众的就业需求、发展建议。经过调研论证,“党建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的扶贫车间模式逐渐清晰,利用小区闲置场地改建生产车间,引进农业企业发展特色种植,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说干就干,党员干部化身“服务员”,三顾茅庐打动企业负责人签下合作协议,让“田间产”精准对接“市场需”。
“我们不仅要让群众有活干,还要让他们干得好、挣得多。”这是镇党委对企业的要求,也是对群众的承诺。青海方兴农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生戌深有感触,“镇里的党员干部比我们还上心,每周都来车间查看,从选种育苗到病虫害防治,全程帮我们对接资源。”企业还专门到车间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教群众疏花疏果、科学施肥。
“用工优先选搬迁户”,这是镇党委与企业签订的协议里的重要一条。车间根据群众需求,设置了长期工、短期工岗位。年轻力壮的可以干采摘、装箱的重活,每月收入3000元以上;年纪稍大的负责除草、浇水,每天也能挣80元;带孩子的妇女可以灵活安排时间,按日计酬不耽误家务。目前,车间已吸纳5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年人均增收超过1万元。
如今的瞿昙镇,处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扶贫车间里,分拣好的西红柿正被装上冷链车,即将发往上海;文化广场上,瞿昙寺传说故事会吸引了不少群众……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从“就业增收”到“精神富足”,瞿昙镇用实干担当书写着易地搬迁的“后半篇文章”。正如徐宗武所说,“我们要让每一名搬迁群众都感受到,搬来的是希望,留下的是幸福,收获的是未来。”瞿昙镇的“致富花”正越开越艳,“幸福果”正越结越甜,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