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河湟谷地,菜畦如铺绿锦。菜心似翡翠凝露,西蓝花像墨玉攒珠,娃娃菜裹着高原特有的清润水汽——这些带着“高原冷凉”印记的蔬菜,正从海拔两千多米的河湟谷地出发,穿越千山万水,成为长三角超市的新鲜选择、珠三角餐桌的时令佳肴,更端上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
海东高原冷凉蔬菜以“生态为底、优质为魂、特色为韵”的鲜明特质持续圈粉,成为河湟大地上一张亮眼的农业名片。这些“高原鲜”究竟凭何打破地域阻隔,赢得长三角、珠三角等市场的青睐?答案藏在自然的馈赠里,写在产业的深耕中,映照着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转型智慧。
“冷凉蔬菜”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藏在“冷凉”二字里。这类蔬菜最喜17摄氏度至25摄氏度的生长环境,而海东市1650米至2835米的海拔,恰好为夏季蔬菜铺就了“黄金温床”。昼夜12摄氏度以上的温差更是大自然的巧妙设计:充足的光照让叶片尽情舒展,贪婪储存阳光的能量;夜幕降临,骤降的温度锁住养分,像给蔬菜攒营养,积累的糖分与维生素,让每一口都带着清甜爽脆的本真。
水土的馈赠更添几分灵气。黄河、湟水、大通河三大水系在海东交织,纯净无污染的水源顺着河道浸润土壤,加上高原洁净的空气,构成天然的绿色屏障。冷凉气候还抑制了病虫害的滋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让蔬菜从扎根土壤开始就带着“生态标签”。当地菜农常笑着说:“我们的菜不用催长素‘拔苗’,不用保鲜剂‘美颜’,自然长成就带着水灵劲儿,这是高原给的底气。”
光有好环境还不够。海东冷凉蔬菜能走出去,更得益于产业布局的科学擘画。依托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海东市已培育出200余个冷凉夏菜品种,其中多个品种通过有机转换认证,29家基地获得海关备案出口资质,3800公顷供粤港澳蔬菜基地常年青翠。随着省内外的大批量订单纷至沓来,2025年一季度,互助土族自治县冷凉蔬菜年产值超8亿元,带动2.3万农户人均增收4000元,田埂上的笑容比菜畦里的花儿还灿烂。
品牌建设更让“高原鲜”有了身份标识。“黄河彩篮”“河湟彩园”两大区域公用品牌声名渐起,9件中国驰名商标、8件地理标志产品、114个绿色食品、20个有机产品认证,共同织就一张亮眼的“绿色名片”,让海东冷凉蔬菜成为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海东冷凉蔬菜的“出圈”,还藏着一个巧妙的时间差。每年夏季,东南沿海地区受高温、暴雨、台风轮番考验,本地蔬菜产量锐减,市场进入供应淡季。而此时的青海海东,菜田正迎来丰收旺季:清晨摘下的菜心还带着露水,午后采收的西蓝花裹着山风,通过冷链物流快速启程,恰好填补了华中、华南、华东大中城市的“菜篮子”空缺,成为夏日餐桌的重要补给。
流通环节的加速度让新鲜度更有保障。西宁海关开通的绿色通道将备案审批时间压缩至两小时,鲜活蔬菜从采摘到通关实现零延时。如今,从海东田间到香港超市货架,48小时的旅程让“高原鲜”保持着刚离土的水灵,新鲜度丝毫不亚于当地蔬菜。
从零散种植到规模经营,从“家门口售卖”到“供港澳出口”,海东冷凉蔬菜的产业链之路,不仅让“高原清露”的味道香飘远方,更让越来越多农户在土地里种出了沉甸甸的希望。
现在,海东高原冷凉蔬菜不仅是地理标志,还等同于“优质、安全、生态”。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当地蔬菜收购价平均提高15%,“海东产”在全国蔬菜市场站稳了脚跟。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产业的持续升级。今年6月,乐都区3万吨冷凉蔬菜开启直供“北上广港”的征程,这些经过分拣、包装、低温处理的豆苗、大红椒、香菜等高原冷凉蔬菜,每天通过空运发往各地。这背后,是乐都区“设施+露地”双轮驱动的布局:投资1500万元打造万亩种植基地,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15种特色蔬菜实现高产高效。
从“高原西蓝花”供港,到“乐都彩椒”远销俄罗斯,从“乐都香菜”畅销上海,到“乐都马铃薯”发往吉尔吉斯斯坦,海东的冷凉蔬菜早已突破地域限制。如今,产业还在向观光采摘、精深加工延伸,“高原冷凉”的品牌内涵不断丰富,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从田间到餐桌,从高原到沿海,海东冷凉蔬菜的品牌之路,是自然禀赋与匠心经营的共同成就。未来,这些带着高原清露的蔬菜,还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尝到河湟谷地的“生态味道”,让“高原冷凉”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