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牧歌与绿电共舞 湖光与发展同辉
——青海县域经济发展观察·刚察篇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丁玉梅 王晶 何娴珺    发布时间:2025-08-23 10:12    编辑:张丽娟         

  青海湖北岸,刚察草原铺展如碧色巨毯,远处雪山皑皑,牦牛与藏羊点缀其间,如流动的星辰。

  曾经,这片平均海拔超3300米的土地,也曾深陷产业瓶颈:优质牛羊肉囿于初级形态,难以跨越高附加值转换;无垠的风光在旷野中徒然呼啸;青海湖的壮美与独特的湟鱼洄游,亦未能充分转化为富民强县的持续动能。

  如今,在这壮阔天地间,一曲融合了传统牧歌与现代产业韵律的“绿能新曲”正悠然奏响。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青海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产业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牦牛藏羊存栏稳定在110.31万头只,环青海湖北岸最大的有机牧场,全县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138.05万千瓦,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次148.82万人次……”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发展改革工业信息化和商务局局长张春林盘点着数据,笑意明朗:“农牧、能源、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同比增幅均超两位数,生态经济引擎已然轰鸣!”

  牧场上的生态诗、风电场的光明曲、青海湖边的发展歌——刚察绿色答卷这样书写……

鱼鸟共生。刚察县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牧歌:从草原直达舌尖的价值跃升

  刚察立足资源禀赋,推动畜牧业由“原”字号向精深加工跨越。在位于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的海北刚察贡洛农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透过车间玻璃,技术员达日杰忙着在机器前,精细化切割牦牛肉。

  “2024年年初,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提出成立属于村里的农畜产品加工销售公司。”在驻村第一书记张明看来,这是村里实现政策“输血”与自身“造血”能力平衡的关键一步,然而,将这个设想转化为现实的第一步,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波澜。

  张明还记得村民大会上,村党支部书记索南才夫旦提出计划动用村集体资金,成立农畜产品加工销售公司时,原本安静的会议室,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那钱是全村的家底子,开公司万一打了水漂,到时候谁担这个责?……”质疑声像开了锅的水,在会议室里“嗡嗡”作响,还有人小声议论:“这么多钱,分到各家各户多实在……”

  大会结束后,张明他们马不停蹄入户走访,一户户叩门,一家家恳谈。“有了自己的公司,不仅能吸纳村里人就业,还能及时收购村里的牛羊……”张明他们掰着指头,把政策好处掰开揉碎讲给村民听。效果显而易见,第二次村民大会,索南才夫旦再次提出这一建议时,全村人都投了赞成票。

  2024年7月,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村集体经济注资打造的海北刚察贡洛农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张!崭新的加工设备运转,“贡洛”牌藏羊牦牛鲜肉逐步走向省内外市场。

  成立公司后,村里构建“收购—加工—线上线下销售”全链条,以每斤高于市场价一元的价格收购牧户牦牛、藏羊,累计收购近600头(只)。并在山东聊城、成都、西宁等地开设4家县域外牛羊肉直营店,累计销售2.48万公斤、金额超150万元,带动5家合作社、180户牧户增收。

  海北刚察贡洛农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加工厂内,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设备,将优质的牦牛肉按照部位和等级进行精准分割、包装,准备发往成都。“这还不是终点!”公司负责人俄藏加直言道:“以前牛羊身上除了肉,其他像牛羊杂等可能价值有限,现在可是宝贝!”

  去年,刚察县成功获得青海大学藏羊血汤、藏羊血红素以及藏羊血多肽加工技术成果转化证明,相继研发牦牛心肝肺运动营养肽、沙棘果汁、穆胶糕等10余款高附加值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业链价值深度释放。

  “好产品要有硬身份!”刚察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局长李国林介绍,刚察构建了覆盖养殖、屠宰、加工、冷链全链条的“刚察青海湖牦牛”“刚察青海湖藏羊”有机牛羊肉溯源体系。而且已获得香港优质“正”印认证,赋予海北绿色有机牛羊肉入港专用“身份证”。

海北刚察贡洛农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车间。丁玉梅 摄 

  绿能交响:高原风光点亮清洁未来

  刚察县将丰沛的风光资源视为绿色发展的核心资本。在热水产业园区,湛蓝光伏板阵列如一片静卧高原的科技之海。刚察县持续提升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发展水平,围绕“绿色经济”发展大局,融入全省建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战略,布局清洁能源产业。

  “这里年均日照超3000小时,是发展光伏的黄金地带。”张春林看着成片的光伏板介绍,目前刚察正在开展热水产业园区“腾笼换鸟”行动,力争纳入国家级开发区审核公告新修订目录。同时正加快推进热水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进一步打通能源外送通道,争取将刚察打造成为海北州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外送大基地。

  这源源不断的“绿电”不仅是驱动发展的血液,更成为了县域经济的顶梁柱。张春林补充道:“清洁能源去年贡献税收1.03亿元,占到了全县税收的77.98%!这‘风光’真真切切地转化成了支撑我们民生改善和未来发展的‘真金白银’。”

  目前,刚察县已相继引进新能源企业13家,成功培育新能源规上企业8家,“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新能源产业投资超40亿元,总装机容量达138.05万千瓦,占海北非水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的89.3%,年发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年产值超2.4亿元,新能源产业已初具规模。

  更为可贵的是,“阳光经济”的光辉正温暖地照进刚察草原深处的村庄。刚察县在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推进过程中紧密结合地方生态经济发展实际,在统筹谋划布局、亮点创新打造、产业深度融合上做足功夫,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沙柳河镇红山村、泉吉乡切吉村等4个村庄,建成并网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

  这些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超过1000千瓦。更实在的是,这些“屋顶电站”年发电量180万千瓦时,每年为村集体增加38.8万元收入,这笔看似不大却涓涓细流的收入,直接注入了村集体经济,成为撬动乡村振兴、促进群众增收的一股“绿色动能”。

  走进切吉村,一排排红瓦民居整齐坐落在草原上,蓝天下村民家小院里的深蓝色光伏板与雪山草原相映生辉。“别看这些板子不起眼,晒着太阳就能给咱‘生钱’哩!”村民多杰指着自家屋顶,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如今,村里79户都采用屋顶光伏发电模式,在自用足够的前提下,余电上网产生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

果洛藏贡麻村巷道。丁玉梅 摄

  湖光牧韵:生态文旅的致美诗篇

  青海湖,这颗高原蓝宝石,是刚察最璀璨的名片。刚察县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文化为灵魂,以深度体验为核心,聚焦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建设,积极融入全省“一芯一环多带”旅游战略布局,推动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蓝色圣湖、藏城刚察;鱼鸟天堂、人间仙境”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环湖北岸的刚察,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刚察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郭志强介绍:“我们深挖‘水-鸟-鱼-羚’生态IP,打造世界级生态研学目的地。”在青海湖畔,一幅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按着湖岸线行走,普氏原羚专属通道与观羚平台上,游客在专业导览下得以安全观察这环湖独有的濒危精灵;沙柳河畔,借助洄游通道与观景水箱,“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生命奇观震撼人心;仙女湾、鸟岛湿地间,掩映于自然的观鸟点与科普解说牌,引领人们静赏斑头雁、棕头鸥等珍禽倩影。

  当地坚决摒弃可能扰动脆弱生态的传统粗放开发模式是有所不为,精准聚焦、科学投入于生态友好型的高品质生态体验与自然教育项目是有所为。

  这种以生态系统承载力和生物多样性价值为刚性底线的战略抉择,不仅有效守护了这片弥足珍贵的自然遗产,更成功培育出具有独特吸引力和可持续性的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正是依托于这片精心守护的绿水青山和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刚察县得以深入构建“旅游+”产业体系,大力培育特色观光、生态研学、文化体验、休闲康养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与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持续推进“非遗”进景区工程,将民间祭海、马队展演、藏戏、熏香、氆氇绣等融入旅游业中,通过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文化传承与产业提升相结合。开发“遇见刚察”系列文创产品50余款,生产销售10余款,获青海省旅游商品文化创意大赛金奖,实现文创产品经济零的突破。

  尤为可贵的是,发展的成果正切切实实惠及广大农牧民群众,“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愈发清晰。

  “以前放牧辛苦,收入也不稳定。现在牵着马在景区带游客体验,家里每天有进账,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在青海湖湖边的圣泉湾生态体验区,刚为游客牵马归来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冶合茂村民拉杰占登,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他身后那匹被精心照料、鬃毛洗得发亮的马,正是他新生活的生动写照。

  自圣泉湾生态体验区建成以来,泉吉乡组织冶合茂村“两委”通过用村集体公用草场置换牧民约13.3公顷草场的方式,入股刚察县仙湖旅游投资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进行分红。此举不仅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还带动60余户牧民致富增收,100余名村民在售票员、保洁等固定岗位实现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500元左右。

  高原长风劲吹,青海湖波光潋滟。刚察县以生态为基、以绿能引航、以融合聚力,正奋力谱写一曲资源高效转化、产业深度互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乐章。从昔日传统牧业到如今三产并进的生态产业矩阵,高原明珠在绿色崛起的道路上,为全国同类地区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镌刻下具有示范意义的刚察印记。

  【记者手记】特色引领 产业融合 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和“毛细血管”,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场域。在对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深入走访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县域经济发展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下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与无限可能。

  刚察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打破传统桎梏、探寻特色发展路径的奋斗史。曾经面临产业困境的刚察,立足自身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的清洁能源条件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精心雕琢出农牧、能源、旅游三大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生态牧业领域,刚察展现出的创新与担当令人印象深刻。从村民对成立农畜产品加工销售公司的质疑,到齐心协力让公司运转并实现增收,这一转变背后是基层干部深入群众、耐心引导的成果,更是刚察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通过构建全链条产业体系、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以及建立溯源体系,刚察成功提升农牧业的价值,实现从草原到舌尖的价值跃升,为其他县域在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方面提供宝贵的借鉴。

  绿能产业的发展则彰显刚察对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充分利用高原地区丰富的日照和风力资源,刚察不仅打造了大规模的清洁能源产业基地,还将“阳光经济”引入乡村,让分布式屋顶光伏项目成为村集体增收的新渠道。这种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兼顾民生改善的做法,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而在生态旅游方面,刚察更是树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典范。摒弃粗放的观光旅游模式,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挖掘特色生态IP,打造世界级生态研学目的地,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旅游+”产业体系的构建,刚察将文化传承与产业提升有机结合,让农牧民群众切实从生态旅游发展中受益,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刚察的发展之路让我们看到,只有充分发挥县域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产业深度融合,才能激发县域经济的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作者:丁玉梅)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