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相约神韵黄南 共谱团结新篇——聚焦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视点】赛事轮番登场 赛场好戏连台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23 06:52    编辑:管理员         

  8月22日,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热潮仍在持续。尽管当天各地飘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却丝毫不影响场内的热烈氛围。呐喊声、欢呼声穿过雨幕,添了几分别样的鲜活与酣畅。

  赛事进程中,特色项目轮番登场: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的锅庄舞节奏明快,舞者裙摆随舞步翻飞,展示着高原儿女的豪迈;泽库县的拔河与举沙袋项目则尽显力量对决,参赛者紧握绳索的双手、紧抿的牙关,都在诠释着坚韧;尖扎县的民族武术刚柔并济,一招一式藏着传承的底蕴,民族式射箭更是箭如流星,瞄准的瞬间张力十足、一触即发。

  长袖飞扬舞翩跹 欢歌嘹亮动高原

  当天,奔放热烈的锅庄项目在同仁市热贡广场开赛。

  开赛前,所有的运动员在领舞老师的带领下,共舞锅庄《唱支山歌给党听》和《郁金香的故乡》。200多人共同起舞,场面蔚为壮观,令人心潮澎湃。

  比赛现场,各支代表队通过传统与创新的不同维度,让古老的锅庄舞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参赛队伍身着绚丽多彩、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服饰,踏着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节拍,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变化丰富的队形、饱满激昂的精神状态翩翩起舞。女生柔美动人,男生刚劲有力,在刚柔并济的结合中诉说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热情奔放的舞姿中展现青春活力。

  13支代表队各具风格,创意迭出。青海师范大学代表队以全程快节奏编排为主,却巧妙地以饱含深情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收尾,瞬间引发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代表队自然地融入部分《回族宴席曲》的动作要领,别有一番意味;青海职业技术大学代表队在伴奏音乐中融入了《跑马溜溜的山上》部分旋律,表现出不一样的意境;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代表队选用了蒙古长调开场,以蒙古族名歌《赞歌》收尾,韵味十足,“各民族兄弟欢聚在一起,赞美中华的崛起和兴旺”,深情表达了青海各族儿女的心声……

  “这是我们学校首次组队参赛,抱着学习交流的心态而来,能拿到三等奖既荣幸又惊喜。”青海职业技术大学教师何雯雯难掩激动,“在这个舞台上,我们见识了不同风格的锅庄舞,每一种都让人震撼。更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丰硕成果。”

  气魄豪情燃赛场 沙袋拔河竞锋芒

  泽库县举沙袋比赛现场,粗粝的麻绳、沉重的沙袋与汉子们古铜色的臂膀,共同勾勒出力量最原始的模样。来自全省9支代表队的大力士们在此展开角逐。

  按照比赛规则,选手需在两分钟内,将沙袋托举上肩,在规定区域稳健行走2米后精准放入指定区域,沙袋压线或出界则成绩无效。每位选手有三次试举机会,最终以成功举起的最大重量决胜负。这场较量,力量与技巧并存,沉稳与爆发缺一不可。

  当天的90公斤以上量级较量是全场最大量级,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51岁的扎斗作为全场年龄最大的选手,一出场便成焦点。首次试举,他直接选择160公斤的沙袋,引得观众席一阵低声惊呼。

  只见他走向场中沙袋,沉腰立马,双手牢牢抓住袋口麻绳。没有急于发力,而是先以膝盖为支点,将沙袋巧妙反转抵至胸前,整个身体如弓般绷紧。深呼吸后,一声低吼,沙袋应声而起,被稳稳托举上肩。紧接着,扎斗大步流星,三步便跨过2米距离,将肩上沙袋丢入指定区域,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好!”裁判高举红色旗子,宣告成绩有效。

  最终,扎斗胜出,成为本届90公斤以上量级冠军。这沉甸甸的沙袋,承载的不仅是重量,更是中华儿女豪迈坚韧的精神气质。

  同期进行的拔河比赛同样令人热血沸腾。双方队员紧握麻绳,压低重心,双脚蹬地,身体后倾,口中喊着整齐划一的号子。中心的红色标志在两侧来回拉锯,每一寸移动都牵动人心,队员们个个铆足力气,奋力将麻绳拉向己方区域。

  “拔河既考验个人爆发力,更讲究团队协作。最终海西州代表队拿下了团体第一。”拔河比赛现场主裁判说。

  民族武术藏精妙 箭落靶心展风采

  在尖扎县坎布拉体育馆,来自全省14个代表队的157名运动员齐聚于此,在民族武术的角逐中诠释着体育精神的魅力。

  来自大通的选手蒲晶晶在长拳比赛中脱颖而出,摘得桂冠。她的动作规范严谨,弓步扎实稳健,马步沉稳有力,虚步轻盈灵动;冲拳时拳风凌厉,掌法舒展到位,踢腿高度精准,腾空跃起时身体舒展,落地时重心稳定不晃。整套动作节奏分明、衔接紧凑,没有丝毫拖泥带水,每一招一式都尽显武术的刚健与灵动。

  当裁判打分牌亮出最高分,蒲晶晶下意识攥紧拳头,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眼中闪着激动的泪光:“这八年的早起晨练、反复打磨动作,今天终于有了回报!这个冠军让我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接下来我想用自己的热情和专业,带动更多人爱上民族武术、传承传统文化。”

  另一赛场的民族式射箭比赛,同样紧张激烈。比赛分设4个赛场,涵盖复合弓、反曲弓、牛角弓、现代传统弓4个竞赛组别,满足不同选手的参赛需求。

  选手们身着各色民族服饰,手持弓箭走向靶位,凝神静气、调整呼吸,拉弓、瞄准、放箭一气呵成。每当有箭精准命中,场边便会响起阵阵欢呼。

  “射箭这个项目,年龄不是门槛。”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射箭协会教练马勇看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这个项目。不同民族、地区的孩子因为一张弓走到一起,在搭箭拉弦的切磋与协作中,慢慢学会了理解与包容,这比任何奖牌都珍贵。”

  夜幕渐垂,雨丝渐歇,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依旧余温未散。

  这场盛会,每一个瞬间都在诉说技艺的比拼、力量的较量,更在展示着高原儿女对传统的坚守、对创新的探索、对团结的珍视,为各民族文化交融搭起了绚丽舞台。

  锅庄的热烈、举沙袋的沉稳、拔河的协作、武术的刚劲、射箭的专注、诠释着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体育精神的崇尚。这份属于高原的炽热情怀与不屈坚韧,这份在竞技中闪耀的团结与奋进,随着运动会的持续推进,在青海大地不断传递、生生不息。(栾雨嘉 执笔;芈峤 王宥力 齐延迪 提供素材)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