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传递民族团结情 逐梦盛会共此时
——写在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之际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宥力 陆广涛 殷之皓    发布时间:2025-08-20 06:55    编辑:管理员         

  初秋的黄南,天高云淡,少了一丝夏的炙热,多了些许秋的凉意……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今晚将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开幕,一曲讲述青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歌已经奏响,一个展示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闪亮舞台已经搭建完毕。来自全省各民族的2000余名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齐聚神韵黄南,共襄盛举。

  本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青海在党的二十大后首次举办的全省性大型民族文化体育活动,也是我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民族体育盛会。赛会设10个竞赛项目和竞技类、技巧类、综合类三类表演项目。押加、民族式摔跤、藏棋等传统体育项目悉数亮相,展现各民族传统民俗,弘扬中华体育精髓,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这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民族文化的盛宴,更是一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典。今晚的开幕式上,创新设置的各代表团60秒驻停表演,更是集中汇聚了各民族的独特风情和各地对文化精华的创意和传承,共同呈现和谐、充满活力的精彩瞬间。

  一场盛会 连起各民族共同之愿

  四年一届的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全省各族群众的共同期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中体现。运动会集中了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优秀项目,而这些运动项目来源于生活,丰富了文化,滋润了身心,让更多的各民族群众汲取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力量,促进了各族群众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

  还记得,在青海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民族武术、押加、举沙袋、民族式射箭、民族式摔跤、民族马术等竞赛项目和极具观赏性和民族特色的表演项目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也是在这届运动会上,青海参照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做法,集体项目允许有30%汉族运动员参加,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带动各族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繁荣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0余年的不懈努力,青海逐步培育了以民族摔跤、民族武术、赛马等项目为引领的传统优势项目,并连续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24年11月,青海组建了10个民族159名运动员组成的青海代表团站在了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上,在这届运动会上,青海代表团取得了2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获奖名次、数量较上届均有突破。马术、押加、民族健身操表演项目均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组委会授予青海代表团“体育道德风尚奖”荣誉称号,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了青海民族体育新形象,也为全面推进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了新贡献。

  让青海人民更加骄傲的是,在国际国内重大竞技体育的赛场上,更是涌现出切阳什姐、曹茉婕、齐吉卓玛、马存军等为代表的青海本土少数民族优秀运动员,他们在赛场上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取得佳绩,为提振全国各族群众精气神起到模范作用。

  传承与创新总是相辅相成。在本届赛会上,本着持续提升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度的原则,在部分集体项目中汉族运动员的比例较上届再次提高,如表演项目由6人提高为10人;民族武术、民族式摔跤及民族马术等个人项目中,也有了汉族运动员的身影。从省运会到全运会,赛场因为少数民族运动员的争金夺银更加大放异彩;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因为汉族运动员的加入更加精彩绝伦;在体育这个舞台上,各民族运动员在竞赛中交流学习,在共同进步中结下深厚的友谊,用体育精神、民族团结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荣光。

  一根纽带 串起各民族共同之乐

  在乡村牧区,“农民健身工程”全面铺开,乡村振兴多功能运动场、民族射箭场等健身场地设施走进了各个村镇,标准的篮球场、健身路径器材成为农牧民家门口的健身场地。

  全省享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的公共体育场馆提升至95个,其中落实在民族地区的场馆73个,占比76.84%。

  培训审批社会体育指导员24559人,其中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7286人,占比29.7%,在民族地区的全民健身指导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每天晨晚练的广场上,各族群众争相参加的锅庄舞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武术、射箭、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在民族地区将冰壶项目推向学校,培养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体育,如同连接各民族的纽带,让不同民族的群众以运动之名共享快乐。

  多年来,青海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构建共同体意识平台,丰富活动载体推进共同体意识实践,传承民族体育丰富共同体意识内涵,持续推动青海民族体育传承发展。

  据统计,截至2024年,全省体育场地个数21467个,民族地区场地个数7065个,占比32.91%。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7平方米,其中6个民族自治州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66平方米,高于全省人均场地面积。全省民族地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社会体育组织、科学健身指导也在蓬勃发展,构筑起了民族地区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搭建起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育平台。

  在青海,多彩的活动形式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形成了西宁市、海东市以篮球运动为主,河湟地区和黄南以射箭为主,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以赛马为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户外运动为主的民族体育特色和格局。

  让更多的赛事融入民族的特色。环大美青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作为全省的引领性赛事,在路线设计上更多地向民族地区倾斜,推动民族地区体育、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首次采取主客场制,覆盖整个民族地区,激发了民族地区群众前所未有的体育热情;全省冬春季“青BA”群众篮球联赛已在全省各地掀起节日体育热潮,增添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不仅如此,全省各民族地区积极打造“一地一品”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吸引众多群众参与。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玉树藏族自治州赛马会、中国健身锅庄舞大赛、尖扎县“五彩神箭”国际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中国·尖扎黄河“铁人三项”公开赛等传统体育赛事活动,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技艺的平台,激发了各民族群众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一次相聚 共筑各民族团结奋进之情

  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就要开幕,这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运动盛会,不仅是体育的较量,更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在传承民族体育项目、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推动下,原先局限于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项目和民族体育文化,逐渐成了全省各民族的共同财富。在一次力量的对决中,在一个项目的展示中,甚至在一颗棋子的碰撞中,都折射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融。随着运动会脚步的愈发临近,这场盛会已是万事俱备,只待开赛。每一秒倒计时中都是各族群众既紧张又兴奋的期待,精彩纷呈的演出,丰富多彩的活动,民族风情的展示,都是全省各民族团结之情的深刻凝聚。运动员期待着赛场上的较量,观众们期待着大饱眼福的观赏,不一样的民族魅力,不一样的民族习俗,都在这个舞台上传递着民族团结奋进之情。

  “办好一届高水平、有影响、有特色的民族运动会,是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从1997年举办青海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到今年举办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历经28年,见证了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群众体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平等、团结、拼搏、奋进’的宗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时代主题、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践行节俭办会的原则,力争把本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办成一个面向全省、全国人民展示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成果的体育盛会。”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漫步在同仁市街头,随处可见从全省各地来到同仁参加本届运动会的各代表团人员,一张张笑脸、一句句问候、一声声祝福……都让这座城市沉浸在和谐、温暖之中,也让每一个人都深切感悟到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感受到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各民族团结一心、携手奋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家庭。

  试问,谁能不珍惜这温馨、温情的时光?这一次的相聚,是对民族团结力量的深刻诠释,会让各民族群众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会更加深刻地感悟到新时代青海强劲的发展脉动,从而更加坚定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护、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