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遥远的地方”,孕育了“两弹一星”的惊天伟业,被誉为“两弹摇篮、西海故郡”,更因“两弹一星”精神成为挺起民族脊梁的精神地标。这里便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
如今,这份镌刻在戈壁滩上的精神财富,正以红色研学为纽带,悄然转化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作为全国红色教育重要基地,海晏县依托原子城纪念馆等独有的历史遗存,将“两弹一星”精神打造成沉浸式研学IP。随着研学旅行热潮兴起,这里已成为省内外干部群众追寻初心、接受教育的“红色学堂”。
人流带来消费流,研学经济不仅激活了交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更催生了“原子城文创”“高原特产工坊”等新业态,带动农牧民通过民宿经营、手工艺品销售实现增收。
从精神高地到经济热土,海晏县正以红色资源为笔、以实干创新为墨,书写着资源型县域转型发展的鲜活答卷。此次调研,我们将深入这片热土,解码“精神IP”赋能县域经济的“海晏路径”,探寻这片红色热土在新时代的振兴密码。
原子城纪念馆。殷之皓 摄
深挖红色富矿
建强研学阵地
夏日的金银滩草原,绿草如茵、繁花遍地。此时的海北,不仅有草原的生机盎然,更因红色研学的热潮而增添了几分厚重。
7月30日,在建军98周年之际,青海“八一”红色研学列车从西宁站驶出,全省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军休干部代表齐聚一堂,循着历史的足迹,走入“两弹一星”精神的发源地追溯红色记忆、汲取奋进力量,让军人本色在红色研学中熠熠生辉。
如何持续加强对原子城历史及“两弹一星”精神内涵的挖掘运用?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副馆长杜文林介绍:“我们借助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制作并发布红色故事、文物故事及藏汉、蒙汉双语讲解内容等,将红色资源整合为可听、可视、可感、可触的多元化呈现形式,在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同时,又以优质内容吸引游客,为线下研学引流,形成‘线上传播—流量转化—线下消费’的良性循环,进一步释放红色资源的经济潜力。”
时代楷模纪念馆以光影与文物重现英雄群像;登临同宝山空军营房遗址,俯瞰青海湖的浩瀚,读懂何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片承载共和国核工业摇篮的土地,每一寸砂石都镌刻着“两弹一星”精神的史诗。
海晏县锚定“两弹一星”精神坐标,始终坚持以红色资源为依托,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整合“221”基地旧址、时代楷模纪念馆、王洛宾音乐艺术馆等资源,延伸打造29处县域本土教育阵地,纳入红色研学现场教学点矩阵,创新打造集“观”现场、“讲”历史、“听”事迹为一体的党员干部培训教育、青少年实践教育“红色研学线路”,成功构建红色教育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格局。
今年5月,海晏县推出“走进金银滩”红色专列沉浸式体验项目,通过“五一劳模专列”“六一红领巾专列”等主题活动,多维度展示海晏红色文化魅力。而研学列车的开行,本身就是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的生动实践——它不仅串联起沿线红色景点,更激活了“交通+文旅+研学”的产业链条,带动列车票务、站点服务等关联产业增收。
“我们通过科技赋能、多维叙事和沉浸体验,构建起‘沉浸体验+分层教育+全域传播’的红色研学新模式,实现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多维互动模式,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高原样板。自2009年开馆以来,累计接待量突破440万人次,年内接待红色研学团队108批次、11785人次,提供讲解158场次。”杜文林说。
认真聆听讲解。海北州海晏县委宣传部供图
谋划研学产业
激活红色引擎
8月1日清晨,远处的祁连山脉在晨曦中勾勒出苍劲的轮廓,近处的风裹挟着草原的气息,轻轻掠过中国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为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添了几分灵动。
手工锯、F型木工夹、大力钳……研学营地的“大国工匠 鲁班工坊”主题教室内已透着热闹。一台台“迷你”版钻机和台钳整齐固定在桌子两侧,旁边的展示架上错落摆放着“梦想号”火箭造型、卡通木制圆珠笔等,每一件作品都藏着专注与巧思。
从西宁赶来的孩子们正围着抛光机忙碌,小脸上满是认真。
“营地每一间教室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根据学员的类别、年龄和课程天数等,为其提供多样化的研学体验。”中国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负责人李常德说。作为海晏县打造的集研、学、游于一体的红色研学综合实践营地,这里规划建设综合教研区、素质拓展区等5个功能区。目前营地已顺利通过省级研学营地评审,营地公寓、餐厅可容纳上千人。
以中国原子城青少年红色研学营地建设为依托,海晏县聚焦“红色教育+生活体验”红色研学旅行,逐步推动红色研学从党员干部教育向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延伸,依托室内外设施和教具设计课程60余门,形成了以红色之旅、生态之旅、综合实践活动之旅等为主线的青少年红色研学精品参观课程路线。
同时,成立海晏县红色研学实践中心,全面统筹谋划红色研学产业发展,成立青海两弹一星研学旅行有限责任公司,推动产业走上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这种“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既保证了红色教育的公益性,又通过市场化手段提升产业效益——三年来累计接待研学团队113期12624人,实现研学收入1030.21万元,带动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增收。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海晏县商品零售额完成1.21亿元,同比增长3.0%。餐饮收入额完成0.41亿元,同比增长3.2%。住宿业营业额完成0.1亿元,同比增长1.0%,其红色研学产业正逐渐成为海晏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游客在文迦牧场品尝当地美食。文迦牧场供图
深耕文旅融合
点燃红色薪火
当年轻人逐渐成为红色旅游热潮的主力军,如何更好地延续这份“红色”热情,让红色研学更具生命力?由“90后”年轻人开设的文迦牧场给出了答案。
夏日的青海湖畔,天空湛蓝如洗,白云轻盈似梦,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文迦牧场的草原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络绎不绝。大家或席地而坐惬意畅谈,或举着相机捕捉眼前的美景,笑声、交谈声与远处湖水的粼粼波光、草原上的清新气息交融在一起。
服饰区内,工作人员小马正忙着帮游客挑选藏族服饰,系紧绣有吉祥花纹的精美腰带后,再为游客编上藏式细辫……尽管从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小马却总笑着说:“红色研学的厚重与草原风情的鲜活,在这里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了。”
自2019年开业至今年6月,文迦牧场累计带动周边牧户增收超7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300余个,发放劳动报酬达3500余万元,成功激活了乡村经济脉络,成为政企协同带动共同富裕的典范。
“篝火晚会开始啦!”夜幕降临,一声吆喝瞬间点燃全场热情。身着民族盛装的牧民们笑着拉起游客的手,大家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跳起锅庄舞,欢快的鼓点与嘹亮的歌声在夜空中回荡。
人群中,来自天津的游客张春荣和朋友跟着节奏舞动,活力四射的样子引得周围游客也忍不住加入进来。“白天我们参观了原国营221厂一分厂,打心底里感受到了当年广大科研人员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这是我第一次来大西北,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美得让人挪不开眼!”一曲舞罢,张春荣难掩兴奋地说。此刻,火光映着每个人脸上的笑容,温暖而热烈,成为旅途中最难忘的一抹亮色。
在星空秘境酒店仰望璀璨星河,感受草原的辽阔与深邃;在文创中心挑选手工制作的牦牛冰箱贴,触摸手作背后的真挚情感;在游牧民体验区骑马,沉浸式感受游牧生活的质朴与智慧;在藏香手工作坊亲手制作一份带着草原气息的香包……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宜人的自然气候及深厚的人文底蕴,文迦牧场不仅成为众多游客青海之行的网红“打卡点”之一,更通过一系列休闲体验设施,让红色旅游成功“圈粉”更多年轻人。
海晏县着力推进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教育”为一体的红色研学旅游模式,大力发展“红色研学+民族文化、农耕体验、土特产销售”的新产品新业态,依托青海湖、金银滩草原等优质生态资源,达玉部落、文迦牧场等民俗风情点,推出“红色研学+绿色生态+民俗体验+乡村旅游”等复合型研学线路5条,实现红色研学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相互赋能,激发红色旅游时代活力,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2024年海晏县共接待游客151.66万人次,旅游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23.17%和22.18%。今年上半年共接待64.56万人,收入21380.2万元,同比增长28.48%和36.51%。
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在生态与民俗里感受多元魅力,海晏县以创新融合的红色研学模式,既守护了历史的厚重,又焕发了时代的活力。这份“红色”热情的持续升温,不仅让红色研学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更让每一次研学之旅都成为人们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共振的生动实践。
记者手记:一场关于红色力量的双向奔赴(作者:王晶)
穿梭于时代楷模纪念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原国营221厂一分厂等地,记者看到了研学游这一形式,正以蓬勃之势为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希望。
过去,大家排队参观听讲解时安静里总带着几分肃穆,像是完成一场庄重的“打卡”。而如今的研学队伍中,年轻人成了主角,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会追着问“当时的科研条件到底有多艰苦”,会围着展柜里的旧仪器讨论“这是怎么运作的”……曾经停留在课本上的黑白文字,在触摸、聆听与体验中,变成了可感知、有温度的记忆,红色历史也因此在年轻一代的心中扎得更深。
而老年群体的“怀旧之旅”则赋予红色文旅更深层的情感价值。他们带着亲身经历或时代记忆走进研学点,在与年轻游客的交流中,让个体记忆与集体历史产生碰撞,让青年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真实。故地重游,退伍老军人王书祥难掩激动之情,“当年,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守卫221厂。虽然自然环境艰苦,可没人喊过苦、叫过累,大家伙儿都憋着一股劲,要为国家守住这块地儿,直到部队完成使命撤离。”
研学游的蓬勃,不止于“红色”吸引力。从提供藏式简餐的餐馆到出租民族服饰的工作室,从景区里讲解红色故事的向导到带着游客体验骑马的藏族阿妈……他们笑着说:“以前靠放牧,现在靠‘讲故事’吃饭,日子更有奔头了。”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晏县共接待游客45.96万人,同比增长79.81%;收入14200.6万元,同比增长92.76%。红色研学正成为串联起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纽带。
“来时想知道‘两弹一星’精神有多伟大,走时才懂,伟大藏在每一个平凡人的坚守里。”返程时,一群结束研学的大学生交谈说。这或许就是红色研学游最珍贵的馈赠——它让历史有了温度,让文化有了活力,更让这片土地在四方来客的脚步里,奏响了融合共生的新乐章。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