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已经出栏了70多头牦牛,效益不错,9月份还要出一批呢!”8月10日9时,毛毛细雨落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巴音村的山坡上,养殖户白金良话语间透露着喜悦。
巴音村位于大通县西北角,地理条件优越,水草丰茂。依托这一天然优势,附近村民发展牦牛养殖业实现增收致富,白金良就是其中一位。
“出栏的牦牛平均每头能卖8000元。去年牦牛只出栏了40头,今年仅上半年就出栏了70多头。”白金良说。受牦牛繁殖周期和养殖策略的影响,出栏量会呈现一年多、一年少的周期性波动。
行走在细雨朦胧的草场,白金良指着脚下的天然牧草说:“我家的牦牛只吃这些天然的牧草,不喂其他饲料。”这份对天然放牧的坚守,是高原养殖户朴素的生态信条,也是青海牛羊肉鲜美风味的核心所在。
得益于半野生的放养模式,牦牛体质强健,疾病发生率低。面对市场对高原牛羊肉日益旺盛的需求,白金良保持着清醒:“草场的自然承载力和牦牛自身的生长周期是根本,我有多大能力,就供应多少好肉。”
政府的惠牧政策也为这份生态优先的养殖模式提供了保障。据白金良说,每成功出栏一头牦牛,政府补贴300元。同时,免费的疫苗守护着牛群的基础健康。在他眼里,政策的保障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牧场的实际效益。
可喜的是,近年来巴音村周边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储草棚内那些优质越冬草料。这些得益于生态改善的草料储备,是牦牛安然度过严冬、保持出栏品质的关键,也进一步夯实了这条绿色增收产业链的基础。
从广袤的高原牧场出发,优质的青海牛羊肉正流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在西宁市小桥大街综合市场的西海华盛老张牛羊肉经销部里,老板张继孝熟练地切割着牛肉,忙个不停。低温冷柜里悬挂的牛羊肉色泽鲜亮。
“浪山烧烤的季节到了!”张继孝一语点明了夏季牛羊肉销售好的商机。在青海方言中,“浪山”即郊游野炊。进入6月,西宁周边的烧烤营地和农家乐对牛羊肉的采购量显著增加,一些老客户的订单量有时能翻倍。“这两天,牛肉日均销量大概在500公斤,羊肉在300公斤左右。”他一边利索地擦拭着案板,一边介绍。
与此同时,省外游客在青海品尝过地道鲜美的牛羊肉后,选择打包或邮寄回家的比例越来越高。“日常销售中,发往省外的快递订单能占到一半。”张继孝补充道。他的店铺门口张贴着醒目的微信二维码,方便顾客添加好友后线上购买。“加微信的顾客来自天南海北,想吃啥发个信息,我们通过真空包装后以全程冷链运输的方式寄过去。”张继孝说。店铺墙上整齐悬挂的一摞摞快递单存根,见证着省外顾客对青海牛羊肉的青睐。
在小桥大街综合市场的另一端,“海比精品牛羊肉店”的老板马占祥正感受着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现在进价一斤要31.5元,而零售价只能卖到33元左右。”他指着案板上的牛腱子说。尽管利润空间被压缩,但依靠客源积累和品质保证,他的店铺销量依然可观,平均每天能卖出约10只羊、1头牛的肉量。“由于天气原因,夏季省外线上订单相对少一些,冬天的时候,省外的线上订单较多。”马占祥说,如何在成本压力下维持牛羊肉的品质并保障利润,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但他对青海牛羊肉的市场前景依然充满信心。
上半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全力保障生产,农业经济稳中有升。上半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25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其中,种植业产值12.94亿元,增长6.8%;林业产值3.27亿元,增长10.2%;牧业产值71.68亿元,增长4.9%;渔业产值1.18亿元,增长20.8%。牛出栏增长9.1%,羊出栏增长6.0%;牛肉产量6.58万吨,增长10.0%;羊肉产量4.00万吨,增长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