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日光慷慨洒落,河南县城彩旗猎猎,传递出热烈的比赛氛围。8月12日,青海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个竞赛项目押加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民族体育馆激情开赛。
比赛前一个小时,运动员、裁判员、嘉宾陆续到场,场馆内渐渐热闹起来。随后,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全场肃立致敬。运动员代表与裁判员代表宣誓后,运动员检录工作有序完成。
此次押加比赛汇聚了西宁市、黄南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河南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及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共12支参赛队伍,各方选手摩拳擦掌,静待开赛。
9时,比赛正式开始。作为本届盛会的揭幕战,押加项目的开赛不仅点燃了赛场激情,更像一声嘹亮的号角,拉开了这场民族体育盛宴的大幕。
首先展开角逐的是61公斤级比赛。海北代表队的官曲加与果洛代表队的达尔公步入赛场,两人用手将红绸制成的圆环套在颈间,随后背向对方俯身屈膝。他们将双手撑住地面,膝盖轻触场地,做好发力准备。随着哨声响起,两人奋力向各自前进方向匍匐爬进。
官曲加双眼紧盯地面,眉头紧锁成结。他缓缓向前匍匐,膝盖碾着地面沉稳挪动,手臂交替前伸,每一下都扎实如夯,带着步步为营的稳劲。达尔公脸涨得通红,眼里燃着不服输的光,拼力将红绸往自己这边拽。一番力量的角力后,达尔公渐渐体力不支,沉重的喘息里透着疲惫,动作慢了下来,手臂摆动也失了最初的力道。
官曲加敏锐地捕捉到对手的松懈,突然沉腰发力,脖颈猛地向前一拽,四肢配合着向前突进,红绸瞬间向他这边倾斜。达尔公想再发力挽回,却已力不从心,只能眼睁睁看着绸带越过官曲加那边。
“赢了,赢了!”观众席上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大家都为官曲加叫好。
官曲加直起身,与达尔公握手致意。达尔公拍了拍他的肩膀,眼里虽有遗憾却满是赞许,官曲加亦笑着点头回应。此刻,赛场的竞技较量化作体育赛事的包容气度,更凝结成各族选手间的深厚情谊。
官曲加说:“这是我第三次参加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积累了不少经验。押加比赛中,对手脚力量的控制至关重要,所以平时会通过深蹲、硬拉、卧推等训练来强化相关部位的力量。我会好好准备,下午全力以赴冲击决赛。”
“押加又称大象拔河、藏式拔河,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的一项,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今天这场比赛,选手们拼得投入,观众看得尽兴!”总裁判长范增成语气里满是对这项运动的赞许。
范增成介绍,此次押加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并且依据选手体重分为7个等级,具体为55公斤、61公斤、68公斤、76公斤、85公斤、90公斤以及90公斤以上。“这样的赛制和分级设置,能更好地保障押加赛事的公平性。”
青海师范大学代表队教练蔡成梁说:“这是我们首次参加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队里既有汉族学生,也有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感谢搭建了这样的交流平台,让大家能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氛围中相互学习、增进了解。”
8月16日至18日,河南县分会场将上演北嘎、绊跤以及搏克个人赛、团体赛等精彩赛事,值得期待!
正如范增成所说:“北嘎是藏族式摔跤,绊跤是回族式摔跤,搏克是蒙古族式摔跤,虽然都是民族式摔跤,但是比赛规则、摔法完全不同,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承载着民族历史、习俗与精神,有助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同时,在共同参与、竞技、合作的过程中,各族群众加深理解、增进情谊,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更深入人心。”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