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地标,历经攻坚克难,如今风姿初现,即将投入运营;
一个新动力源,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塑新格局;
一扇新大门,敞开胸怀,欢迎四海宾朋……
这里曾是青藏高原的空中起点,西宁机场T1航站楼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仅容纳百万人次的初代门户。二十年后,高原窗口向世界张开双臂,西宁机场T2航站楼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扩容4倍。如今,“高原之翼”进化为“三江之源 青海之钻”,15.8万平方米的T3航站楼,用三江之脉架起青海通往世界的桥梁。当T1航站楼和T2航站楼并肩而立,总面积仍不及T3航站楼的4成,这就是青海腾飞的新刻度。2025年8月7日,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正式投运,从这里触摸世界的脉搏。
瓶颈突破 青海从这里扩容“朋友圈”
随着青海省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机场航空业务量保持高速增长,这对机场运行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建成投运的西宁机场二期工程更是提前四年超过了设计容量,机场各项保障资源进入紧张状态。
为加快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满足不断增长的旅客出行需求,提升机场保障水平和服务等级,建设青藏高原现代化航空枢纽机场和高原智能机场群成为新的目标。
在殷切的期盼中,2019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青海省西宁曹家堡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同意实施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工程总投资107.12亿元,其中机场工程投资99.83亿元,按满足年旅客吞吐量2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万吨的目标设计。主要建设与跑道等长的第二平行滑行道、15.8万平方米的T3航站楼;扩建站坪并调整布局,机位总数达到75个;建设17.3万平方米的综合交通中心、1.88万平方米的货站及相关生产生活设施;预留铁路站房位置。
2020年8月,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土方及地基处理工程开工,西宁机场正式跨入T3时代。新机场带来新机遇,建设新机场也带来新考验。
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期跨越5个冬季,去除冬歇无法施工的时间,实际工期仅38个月。工程施工区域与现状区域接壤较多,不停航施工点多、面广、量大,如何更好地保证旅客乘机体验、高效推进机场扩容升级,实现“运行不停、建设不缓”的双赢局面,成为摆在建设者面前的第一个挑战。
经多次研究讨论,青海机场公司最终制定出一份适应青海民航建设发展的施工时间表,将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到刀刃上。工程建设采用先难后易的工作思路,优先完成部分滑行道改造施工,核心区施工结束后利用机坪维修项目实施时间和封闭区域,完成剩余滑行道建设任务,实现无重复封闭施工,极大减少了施工对机场整体运行的影响。
“把建机场当成给自己家盖房子。”高原机场建设者唐黎钢这样说。跑道要经得住飞机起降的“千钧脚”,航站楼要装得下旅客归乡的热望,连边边角角的排水沟都必须考虑周全。大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紧迫感坚守在施工一线,不分昼夜专心研究施工技术,创新桩基施工工法……
在这里,建设者们谱写了一首协作的交响曲。西宁机场三期改扩建项目是青海省民用机场建设史上复杂程度最高的项目,青海省机场建设指挥部通过上线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开展数字化施工、BIM等新技术应用,推动工程建设管理向数字化、集约化、现代化、高效化转型提升,最终按既定目标完成建设任务。
数据赋能 建造绿色智慧机场
织细织密安全防护网,严控工程建设质量关,打造青藏高原智慧机场群,离不开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规划。
随着青海7座机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全域进入5G时代,物联网、建筑信息模型(BIM)、高精度定位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机场逐渐形成全天候、全要素、全方位的施工进度数据获取条件。加之工程建设进入高峰期,各项协同管理工作量激增,靠口头及纸质记录难以形成闭环;且三期工程参建单位多,各类信息系统应用分散、工程信息量庞杂,使用管理相对独立,各系统间形成信息孤岛,协同管理难上加难。
“为突破各项制约,青海机场公司因地制宜,基于B/S架构开发,深度应用BIM技术,创新提出打造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智慧建造管理平台,设计包含数字化施工管理、进度管理、资产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9项主要模块,并结合工程建设特点,开展施工工序模拟研究,充分采用钢结构虚拟预拼装、钢结构智能测量等新技术,让‘千头万绪’变得‘井井有条’,累计节约工期125天、资金2369万元。”青海省机场建设指挥部计划部副总经理任炜自豪地说。
值得一提的是,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在建设之初就结合选址报告和总体规划,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航站区规划遵照“以人为本、方便旅客、布局合理、发展灵活”的原则,统筹考虑与飞行区、货运区等其他功能区和综合交通系统的关系,因地制宜、紧凑布局、集约用地,提高了空侧、陆侧运行效率。
“建设中严格遵循相关规定标准,对噪声、扬尘、施工废水、固体废物等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置手段;新建T3航站楼和综合交通中心供冷冷源采用‘蒸发冷却机组+水蓄冷’的供冷模式,实现绿色可再生供冷冷源;综合交通中心屋面景观绿化36000平方米,形成一座可供旅客休闲的小型公园,工程整体绿地率达31.2%,堪称园林机场……”青海省机场建设指挥部工程部杨鑫说。
通过一套“绿色组合拳”,青海机场公司加强提升绿色能源使用和节能降耗水平,力争把西宁机场打造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行高效、以人为本”的绿色机场标杆。
投运后,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小时航班时刻容量大幅提升,增至30架次以上,航班保障能力平均每天增加40架次,彻底打破制约航班增长的资源瓶颈,进一步强化西宁至重点城市“空中走廊”建设,推动旅游旺季“成绩单”再创新高,强化民航在青海省产业“四地”建设中的服务功能。
机场消防救援等级由8级提升为9级,标志着西宁机场具备全年保障当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民用客机的能力,“大飞机”航班执行时限将由每年3个月增加至全年不限次,助推西宁至热门城市运力供给提升,让广大旅客享受更便捷、舒适、高质量的云端之旅,为青海省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建的1.88万平方米货站,让西宁机场货邮保障能力由4万吨/年增至12万吨/年,大幅提升生鲜、特种等高附加值、高时效性货物运输服务能力,放大航空物流时效性优势,更好地助力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满足广大民众的快递物流服务需求。
文化传承 在云端讲述青海故事
俯视西宁机场新建T3航站楼,其外观形似高原精灵——黑颈鹤即将展翅飞翔之姿,双曲面形状的航站楼出发大厅屋面波澜起伏,建筑顶棚高低错落,内嵌一颗闪耀的“青海之钻”。蕴含“三江汇聚”寓意的三条指廊和由三条蜿蜒起伏的飘带构成的航站楼主景观“中华水塔”,让人联想到三江源雄浑粗犷的高原原始地貌、高耸冷峻的冰川雪山、广袤无垠的高寒草甸草原和大种群分布的高原特有野生动物。
新建T3航站楼到达主流程区域,围绕青海省“一芯、一环、多带”的设计理念,出发厅东西两侧设置黑颈鹤、白唇鹿等景观雕塑;隔离区设置藏羚羊、牦牛景观雕塑和水上雅丹、雪豹两组主题艺术座椅;东指廊设置交互类艺术装置《河湟皮影》,中指廊设置“青海之眼”圆形大屏,到港通道墙面设置《远古的歌声》《唐蕃古道》《西海映昆仑》《翡翠天堂》《在那遥远的地方》5组艺术作品,展示青海省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
建设人文机场不是一句口号,不仅体现在航站楼内浓厚的文化氛围,还体现在从“高原窗口”到“温暖驿站”的服务升级。
虽然新建T3航站楼面积是T2的四倍,但出发大厅至最远登机口仅600米,步行不超过10分钟;航站楼内设置43台自助值机设备,4座人工值机岛包含64个人工值机柜台和16个自助值机柜台,方便旅客值机;安检环节率先提出三门闸机集中验证概念,省去人工验证步骤,34条单门双机安检通道大幅减少旅客排队等待时间;行李系统采用全自动托盘分拣机和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设置9个跟踪节点,实现每件行李从旅客托运到装机、从下机到旅客提取的全过程跟踪;综合交通中心与航站楼最远仅300余米,东、西停车楼设有长途客车、机场巴士、出租车、网约车、私家车等多种车位,换乘极快极简。
此外,机场与高速公路、长途汽车站建立高效连接,预留并优化与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项目的接驳空间和接口,进一步推进“零距离换乘”“无缝衔接”理念落地,助力青海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筑牢坚实基础。
投运,仅是起点,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正在展开。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正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以绿色的姿态守护生态,以智慧的力量赋能未来,续写属于青海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辉煌篇章。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