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地区动态

【海东市】风雨浊浪,党员先上!
——青海海东市化隆县谢家滩乡防汛一线见闻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牛玉娇 陈晨 韩丽萍    发布时间:2025-08-06 07:01    编辑:管理员         
QQ图片20250806055845泥泞中的先锋力量。牛玉娇 摄

  8月5日早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谢家滩乡阴雨绵绵,一支身披雨衣、手拿铁锹的党员干部队伍,出现在卡昂村与谢家滩村交界处的乡道上。因为山体滑坡,这条路有300余米被淤泥阻断。

  “大家排成队,从最东面开始清理,先将淤泥清理至道路两侧,方便挖掘机进来处理滑坡……”

  队伍中,谢家滩乡组织委员马行健“一声令下”,快速将队伍分组。人群里,有党员、退伍军人、宗教界人士,还有群众代表。卡昂村党支部书记范仲贵手拿铁锹走在队伍最前方,他是最先发现这处滑坡点的人。

  “8月3日那天,雨还没下大的时候,我照常巡查,走到与谢家滩村交界处,察觉这个山坡有滑坡迹象,马上上报给乡政府和派出所。”范仲贵指着滑坡点回忆。因为这条乡道是卡昂村村民出村的必经之路,发现后他立即在微信群内发通知,一是告知村民乡道有危险,二是召集党员干部前来清淤。

  20多名党员干部立即赶来,冲锋在前,想清理出一条小路,可是淤泥太厚,人力根本清理不了,还可能发生次生灾害。了解情况后,谢家滩乡党委、政府干部立即执行“县级统筹、乡级落实、村级执行”的三级联动指挥体系,确保防汛指令高效传导。

  8月5日当天,100余名党员干部、群众来到滑坡点,脚踏泥泞、大步向前,大家挥舞着铁锹,短短10分钟,300多米的淤泥道路被清理干净。有的人浑身湿透,有的人鞋子和裤脚沾满泥浆,但一个个闪亮的党员徽章却在胸前闪耀。

  “党员先上!隐患点必须每小时巡查一次,转移群众一户都不能落,第一时间召集党员处理险情!”谢家滩乡党委、政府坚决而有力地指挥,像筑起了一面“红色堤坝”。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组成9支“冲锋队”,18个防汛责任区均由党员干部任“区长”,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均配备党员“监测员”。从预警发布到物资调配,从隐患排查到群众转移,每个环节都有党员干部的身影。

  在谢家滩村党员活动室里,81岁的老人马玉兰正坐在床上和村妇联主席朱莲花唠着家常。朱莲花贴着老人问:“阿奶,昨晚房间里冷不冷,睡得好不好,还有啥需要帮忙的您尽管说。”马玉兰一个劲儿地点头说:“不冷不冷,这里有床铺有被褥,你们又给我送饭,还给我贴风湿膏药,好得很。”马玉兰老人长期独居,朱莲花时常上门照看她。这次村上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马玉兰的家就在隐患点内,必须马上转移。为方便照顾老人,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刘玉军安排她住进了党员活动室,每天安排朱莲花为老人送饭、陪老人聊天。

  中午时分,刘玉军来到村民郝正俊家,和村干部一起清理屋里的雨水和淤泥。因为暴雨,位于低地势的郝正俊家屋顶灌入大量雨水和泥浆,导致房屋吊顶掉落,郝正俊的妻子被突如其来的场景吓哭了。她说:“还好有干部们帮忙,不然我们老两口真不知道怎么办。”干部齐心协力,不一会儿工夫,一件件杂物、一块块淤泥被清理出屋,郝正俊夫妻脸上舒展了许多。

  刘玉军说:“防汛期间,党员干部就是群众的主心骨,有我们在身边,老人们心里就踏实。”

  雨还在下,谢家滩乡的党员干部依旧坚守在一线。有人在河道、水渠边巡查监测,目光紧盯着上涨的水位;有人在安置点陪老人聊天;有人在积水区挥动铁锹,一锹一锹疏通着排水口……

  谢家滩乡乡长葛烨鑫说:“党员干部实干才能为群众撑起一片安全的天。连日来,全乡共转移隐患点群众49户105人,完成被困车辆施救和水流坍塌点抢通,全过程未发生人员伤亡,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采访中,无数双沾满泥水的手、熬夜发红的眼,无声彰显着“为人民服务”的承诺,这承诺深深烙印在防汛救灾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