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地区动态

【西宁市】西宁机场T3攻坚记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彭娜    发布时间:2025-08-06 07:14    编辑:管理员         
QQ图片20250806062827商家入驻T3航站楼。

  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竣工,西宁机场迈入T3时代。这个十年谋划、五年攻坚建设的青海民航头号工程,不仅刷新青藏高原民航建设纪录,更为青海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注入强劲动能。

  新机场建设既意味着新机遇,也意味着新考验。今天,我们盘点在“世界屋脊”上建造一座现代化空港,究竟有多难。

  5年建设,实际工期仅38个月

  2020年8月,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在烈日下拉开建设序幕。

  工程建设期跨越5个春秋,去除冬歇无法施工时间,实际工期仅38个月。由于工程施工区域与现状区域接壤较多,不停航施工点多、面广、量大,如何更好地保障旅客乘机体验、高效推进机场扩容升级,实现“运行不停、建设不缓”的双赢局面,成为摆在建设者面前的第一个挑战。

  青海机场公司以“急不得,也慢不得”的心态,制定出一份适应青海民航建设发展的施工时间表,不停航施工尽量避开7月至9月的航班旺季保障期,冬歇期完成不停航施工方案编制报批工作,3月至6月和9月至11月见缝插针组织施工,将每一分每一秒用在刀刃上。

  工程建设采用先难后易的工作思路,优先完成部分滑行道改造施工。核心区施工结束后,利用机坪维修项目实施时间和封闭区域,完成剩余滑行道建设任务,实现无重复封闭施工,极大地减少施工对机场整体运行的影响。

  没有先例可借鉴,那就创造先例

  要在青藏高原建设新的航站楼,必须了解西宁机场所处的湟水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区地质特点,直面“高原特色”——湿陷性黄土地基、盐渍土地基、软弱土层对高差40米、总量2520万立方米的土方工程量,和新建T3航站楼桩基成孔、高架桥桩基施工造成的影响。

  没有土,就一车一车拉。一辆拉土车平均运送20立方米土,一天安排1000辆车来回运送,累计85天完成土方工程量。

  土运来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盐渍土地基的痛点也需要同步解决。在没有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青海机场公司组织西北和青海知名地质、地基处理方面专家会诊,率先开展工程土方及地基处理试验段项目,利用加密监测频次和增设沉降观测系统等手段有效解决部分地质问题,为科学推动整体项目实施筑牢基础。

  在建设者心中,跑道要经得住飞机起降的“千钧脚”,航站楼要装得下旅客归乡的热望,连边边角角的排水沟都必须考虑周全。他们不分昼夜专项研究施工技术,创新桩基施工工法,积累出青海机场区域首例扩底桩施工经验,被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定为“2022年度青海省省级工法”。其中,航站楼9.32万平方米的大跨度钢结构与金属屋面吊装拼接,分别采用地面拼装、高空吊装,楼面拼装、液压提升,楼面拼装、整体滑移提升的钢结构吊装工艺,达到最佳安装效果。

  为技术突破,熬红了双眼

  建设的难处远不止这些。

  为突破工程投资金额大、参建单位多,各类信息系统应用分散、工程信息量庞杂,使用管理相对独立,各系统间形成信息孤岛,协同管理难上加难的制约,青海机场公司因地制宜,基于B/S架构开发,深度应用BIM技术,创新提出打造西宁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智慧建造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智慧建造管理平台”),设计包含数字化施工管理、进度管理、资产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9个主要模块,并结合工程建设特点,开展施工工序模拟研究,充分采用钢结构虚拟预拼装、钢结构智能测量等新技术,让“千头万绪”变得“井井有条”,累计节约工期125天,节约资金2369万元。

  为进一步提升乘机出行带来的便利,青海机场公司还建设“一个大脑”——IOC(智慧运行中心),整合AOC(机场运控中心)、TOC(航站楼运行控制中心)、ROC(机坪运行控制中心)、POC(公共区运行控制中心)及运管委职能,进驻机场运行指挥、航班运行控制、应急处置人员,统筹航站楼、飞行区、公共区三区运行;聚焦航空器保障,统筹旅客流、行李流、货物流、地面交通流,构建起机场态势统一感知、运行应急统一指挥、区域链条统一管理的IOC智慧运控新模式。

  当问到为技术突破熬红了双眼、为攻坚克难久久难眠时的内心感受,建设者们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还能做得更好!”

  守护“中华水塔”,兑现生态承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身为青海省会机场,西宁机场更要坚决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

  建设之初,青海机场公司结合选址报告和总体规划,航站区规划遵照“以人为本、方便旅客、布局合理、发展灵活”的原则,统筹考虑与飞行区、货运区等其他功能区和综合交通系统的关系,因地制宜、紧凑布局、集约用地,提高空侧、陆侧运行效率。

  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严格遵循相关规定标准,对噪声、扬尘、施工废水、固体废物等采取合理有效处置手段。如建设一座深34米、井径4.8米的深水跌水井和两个雨水调蓄池,雨水经调蓄池收集处理后回用于机场绿化灌溉及道路冲洗;锅炉房采用3台21兆瓦和2台2.1兆瓦天然气锅炉,设置烟气在线监测装置,采用烟气热回收技术,3台21兆瓦天然气锅炉均配备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稳定运行后单台热泵预计年节省燃气量41.2万立方米,总计年节省运行成本120余万元;新建T3航站楼和综合交通中心供冷冷源采用“蒸发冷却机组+水蓄冷”的模式,实现绿色可再生供冷冷源;综合交通中心屋面景观绿化3.6万平方米,形成一座可供旅客休闲的小型公园,工程整体绿地率31.2%,堪称园林机场。

  这一套“绿色组合拳”,力争把西宁机场打造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行高效、以人为本”的绿色机场标杆。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