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出息,考上大学了,学的是什么专业?”7月29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镇东升村马阿舍家中,欢声笑语在暖意融融的客厅里流淌。沙发上,刚考上大学的女孩眉眼含笑,眼中跳动着对未来的憧憬。
“今年我们村出了6名大学生,这可是教育上的大喜事。”坐在客厅里与村民热络地拉家常的,正是东升村党支部书记马海比布。他微微前倾的身姿和始终挂着的笑容,让人倍感亲切。
德令哈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内的牦牛。
马阿舍看着女儿,又望向书记,笑得合不拢嘴:“2017年脱了贫,现在住在敞亮的新房里,孩子还考上了大学,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村民冶尔四么乃接过话头:“以前路难走、没自来水,现在新农村水电齐全,书记带着搞产业,年年分红,家门口就能过上好日子!”
村民口中的这份好日子背后,是马海比布十余年的坚守与担当。
2011年,马海比布在村民的期盼中回到家乡,毅然挑起担子担任村委会主任。“刚工作时要先了解村情民意,我们挨家挨户入户,倾听村民的心声,收集他们的诉求,全面掌握村上的实际情况。”马海比布说。翻开他的笔记,里面不仅详细标注着每家每户的困难,更勾勒出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初步蓝图。
2013年,马海比布和村“两委”其他成员经过反复研讨,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发展肉牛养殖。马海比布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当时地下水位上涨,耕地受损,种庄稼没了指望,但村民大都有养殖经验,又赶上‘三元牛’扶持项目,这条路或许能走通!”
然而创业之路布满荆棘,投入300多万元的“三元牛”养殖因成本高、销路窄、周期长,连续四年陷入亏损。面对村民焦虑的眼神,马海比布焦虑万分:“不能让大家的钱打了水漂,也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
马海比布(中间)与村民话家常。
他再次走进村民家中问计于民,又带着村干部去周边牧区取经。最终,大家将目光投向更适应高原环境的本土牦牛,这场关乎全村命运的创新之路也终于迎来转机。
马海比布常和村“两委”其他成员说,要摒弃“看透不说透,摘花不摘刺”的“老好人”做派,真心干事、真诚为民。秉持着这样的信念,他带领村“两委”整合东升村、新源村、尕海村等中央财政扶持资金1380万元,发展牦牛养殖项目。通过“合作社+基地+村集体”模式,由德令哈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托养,按年收益6%向村集体分红,推动零散养殖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型。
记者跟随马海比布走进德令哈东康养殖专业合作社,眼前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牦牛或悠闲地嚼着草料,或惬意地卧在宽敞的牛舍里反刍。电动撒料车缓缓行驶,将科学配比的草料精准地投放到牛槽中。马海比布介绍说,2024年,随着现代化养殖设备的投入使用,每头牦牛的成本降低了500元。
“我们先去监控室看看。”这是马海比布每次到合作社的必做之事。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控屏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连牛槽边沿都仔细查看,并不时与工作人员探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牛承载着大家的希望,既然村民信任我们,就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这句话,他常常挂在嘴边。
“这饲料里有十几种成分,都是科学配比的,既能保证营养,又好消化。”养殖场员工马成贵一边观察牦牛的状态一边介绍道,曾经在外漂泊打工的他,如今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以前我们只会闷头养牛,哪懂什么科学养殖!现在跟着书记和专家学,才知道饲料搭配、疫病防治都有大学问。”说起现在的生活,马成贵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既能照顾家人,又有稳定收入,日子别提多踏实了!”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党支部;支部强不强,核心在“领头羊”。十余年间,马海比布从带领一村发展起步,到串联起全市42个村集体经济。牦牛存栏从100多头增至近万头,年分红从5万元跃至23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累计约3000万元。
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他磨破无数双鞋的奔波,是无数个办公室深夜长明的灯光,更是那句“有党在,不用怕”的担当。从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到如今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东升村的蜕变,是马海比布十年如一日,用真诚、奉献、担当书写的答卷。
“我是党在基层的一面旗帜,初心不能忘,使命不能丢。”如今,作为德令哈牦牛科技产业园负责人,马海比布目光坚定:“下一步要推动牦牛产业一二三产融合,让村集体经济‘造血’更强,带着大家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