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90后”村支书点亮牧村振兴路
——记果洛州久治县智青松多镇德合隆村党支部书记才让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永波    发布时间:2025-08-01 09:44    编辑:张丽娟         
才让(右一)与村干部走访入户。本人供图

  “阿克(藏语意为‘叔叔’),家里的牦牛都好着呢吧?最近没遇到病死或被野生动物伤着的情况吧?”7月13日清晨,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智青松多镇德合隆村党支部书记才让敲开村民达玛家的门,关切地询问着牲畜状况。

  “大学生书记,都好着呢!草场茂盛,牛都吃得膘肥体壮。”达玛笑着回应。

  牦牛一直是德合隆村牧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然而,高海拔环境带来的自然灾害、野生动物侵扰等客观因素,加之牧民主动投保比例不高,养殖风险始终是才让心头沉甸甸的“大石头”。

  “只有给牦牛都上保险,才能真正守住乡亲们的‘钱袋子’。”才让深知这一点。“6月中旬,经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反复讨论,大家慎重思考后一致决定,由村委会统一出资,为村民的牦牛购买保险。”才让介绍,截至目前,已为村域内2万多头牦牛购买了牲畜保险,实现全覆盖。一旦发生非正常死亡,村民可获得每头牦牛2400元的保险赔偿。

  走访入户近三个小时,才让并未收到牲畜伤亡的报告。“牧户居住分散,山里信号又弱,这几天我们村干部一直在入户的路上。虽然辛苦,但心里踏实。”才让抿嘴一笑,思绪不禁飘回到过往。

  “90后”的才让是土生土长的德合隆村人,2016年从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后,他怀揣建设家乡的热忱回到高原。彼时,德合隆村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聚居点甚至没有一盏路灯,夜晚出行极为不便。2021年,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才让决心改变现状。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调研,撰写材料向上级反映。努力终见成效,2022年年中,一排排明亮的节能路灯照亮了村子的夜晚。

  “以前担心视线不好,晚上总是窝在家里,现在有了路灯,吃完晚饭,大家会提着板凳出来唠唠家常,聊聊近况,这亮堂堂的感觉真的太好了。”70多岁的德合隆村村民里昂感慨道。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

  作为纯牧业村,德合隆村的传统养殖模式技术水平落后,经济效益差。为打破这一困局,2022年,才让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创新“党支部+合作社+牧户”模式,建成3处600平方米标准化畜棚,目前牦牛存栏量200多头,2024年实现收益9万多元。

  但才让的目光并未止步于养殖业。2024年5月,他在浏览短视频时偶然发现一款热销的牦牛骨雕挂件,灵感顿生:“村里牦牛骨资源丰富,何不以此为突破口发展村集体产业?”

  说干就干,摸着石头过河。2024年7月,经村“两委”商议,从集体经济中拨出资金购买设备原料,启动试点。然而现实很快给他们泼了盆冷水:“工人不熟悉机器、缺乏雕刻经验、产品样式杂乱,不符合市场审美。”才让回忆,起步远比想象艰难。

  为尽快打破困局,才让先是组织雕刻工人前往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家牛骨雕刻厂进行系统性培训,后又将雕刻厂的几位熟练工请到德合隆村,对有意愿参与牦牛骨雕刻的村民进行现场指导教学。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与实践,德合隆村的牦牛骨雕产业逐渐步入正轨。

  2024年,德合隆村建立的牦牛骨雕“帐篷车间”,年加工牦牛骨1吨,带动27户牧民户均年增收1.6万元。初尝甜头,才让计划推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今年初,他积极向上级申报到96万多元的项目资金。

  “瞧,我们新建的200多平方米的厂房已经完工,还新添了6台设备,近期正在筹备成立牦牛骨雕公司,到时就能吸纳更多村民加入,共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让指着崭新的厂房,脸上写满了自豪。

  夕阳西下,给德合隆村的草原和新建的厂房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才让合上那本写满民情与思考的日记本,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有了新厂房和新设备,下一步就是要引进更精细的管理,打造自己的品牌,把‘德合隆牦牛骨雕’的名声打出去,让产品走进更广阔的市场,吸引更多乡亲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更重要的是……”他加重了语气,眼中闪烁着希冀,“希望能有更多像当年的我一样的大学生,看到家乡的变化和潜力,愿意回来,和我们一起建设这片充满希望的高原。”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