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地区动态

【海东市】科技为笔 彩虹为幕 高原现代农业的破局之道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巡礼(四)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周建萍    发布时间:2025-08-01 07:19    编辑:管理员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晨曦微露,互助土族自治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生机盎然。恒温室内,脱毒马铃薯苗舒展着嫩绿的枝叶;田间地头,饱满的油菜籽积蓄着成熟的力量;沙葱鸡在林间自在啄食;智慧农业综合监管平台上,园区概况、农技服务、市场信息等内容随着实际建设情况不断更新……整个产业园仿佛一幅鲜活的农耕画卷,将高原特色农牧产品的生机与活力尽显无遗。

  这座集科研、生产、文旅于一体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高原大地上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新篇章。

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隅。周建萍 摄

  产业突围 “小种子”背后有“大科技”

  在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脱毒马铃薯组培中心,一项项茎尖剥离技术正在改写传统农业的基因密码。

  “过去一亩地要下300斤种薯,现在80斤就够了,产量还翻了一番。”专业技术员李占清的指尖在显微镜下舞动,剥离出的无病毒茎尖被送入恒温培养箱,40天后将长成脱毒原种。

  在产业园的另一翼,杂交油菜制种基地正上演着同样令人振奋的突破。鲜为人知的是,一项项突破性技术背后,是互助县“院士工作站+产业学院+新型经营主体”的联合攻关体系在发力。

  7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油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在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2025油菜品比试验五号区查看油菜长势。“最新的研究显示,低芥酸的菜籽油最有益于人类健康。每天多吃5克的菜籽油、橄榄油、豆油,死亡率分别降低15%、8%和7%。”王汉中说。

  近年来,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借助九三学社院士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平台优势,按照“引进一名产业专家、组建一个人才团队、培育一支本土队伍、提升一项特色产业”的“四个一”工作思路,组建油菜、马铃薯、蚕豆、小麦、蔬菜等7支专家团队,积极引进推广优势品种。园区特聘中国科学院王汉中院士为全县农业发展首席顾问,引进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80个,各类作物良种化率达98%,马铃薯脱毒化率和油菜杂交化率均达100%。

  互助县独特的高原冷凉气候与天然隔离屏障,使这里成为占据全国春油菜区85%市场份额的“黄金地带”。每到秋季,近百台联合收割机在此集结,将饱满的杂交油菜种子运往北方春播区,累计供种面积超过1亿亩。

互助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周建萍 摄

  智慧跃迁 数字技术重构高原生产图景

  在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巨型屏幕上,14.5公里外的东山乡马铃薯基地的画面实时跃动。

  “指挥中心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产业园范围内安装8个物联网监测点,主要包含气象、墒情、苗情、虫情等,为生产决策执行提供数据支持。”互助县智慧农业平台与基地建设项目负责人周长献说,通过田间农情信息自动采集和精准作业系统,实现了农业智能装备的集成应用与示范推广,全面提高了产业园农业智能化生产水平。

  另一头,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卓扎滩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既是现代绿色农业的展示窗口,也是产业园的核心板块之一。

  “基地里的1700亩土地主要开展马铃薯、油菜、蚕豆等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展示。自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以来,我们配套了高标准农田灌溉水利设施、无人机驾驶拖拉机、智慧农业导航等新技术、新装备,为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青海丰之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试验与示范,基地重点集成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地膜覆盖、全程机械化耕作等综合配套技术,推动主导产业基地向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科技赋能 “互助模式”的启示与回响

  “产业园区规划了‘一心、二带、三区、多基地’,包括科技创新与加工物流核心、高原特色现代制种产业带、北部杂交油菜标准化种植核心片区、南部马铃薯商品薯规模化种植片区、东部旱作农业高标准集成示范片区等多个板块。”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品牌建设专班办公室负责人刘应林说,园区遵循“基地支撑、园区建设、集群发展”的思路,高规格编制建设规划,加速科技转化与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随着园区创建深入推进,一大批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不断转化为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油菜—马铃薯”“小麦—油菜”“小麦—马铃薯”等轮作方式因地制宜落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攻克旱作油菜、马铃薯生产“卡脖子”技术12项;示范区内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7%、油菜达74%,摸索出适配青海浅山区油菜、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的“互助模式”……

  “下一步,互助县将继续完善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生产精准化和智能化,流通信息化、产业融合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互助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胡志桥说。

  当无人机掠过金色油菜花海,当组培苗在智能温室舒展新叶,互助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实践早已超越单一技术突破的范畴。从脱毒种薯的“基因革命”到数字平台的“系统升级”,从三产融合的“价值跃迁”到创新生态的“要素重组”,科技已然成为高原农业破局的关键变量。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带动互助县约3万名农民就业增收,村集体经济年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超60%。这组数字背后,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范式,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精准对接的转型路径,更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态哲学。

  微评

  连续四期的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巡礼系列报道已圆满落幕。回顾这组报道的采写历程,记者每次深入互助县采访,都深切感慨于在互助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引领与精准施策下,产业园始终保持着探索创新的活力——从特色产业的提质升级到产业链条的延伸拓展,从科技赋能的深度融合到农旅融合的多元实践,每一步突破都彰显着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心与智慧,也让人们看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图景。

  当产业园的建设迈入更深层次的攻坚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持续深化的改革举措与不断积聚的发展动能加持下,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必将孕育出更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成果。而那些在探索中积累的经验、沉淀的智慧,也将成为照亮更多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星火,让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徐徐铺展。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