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宁市湟中区政府办公楼,深夜的灯光常为一人亮至很晚。援青干部刘知博的办公桌上,摊开的账本密密麻麻记着数字。三年间,他用脚步丈量湟中区40多万人的民生需求,让账本上的数字,一点点变成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主动赴青 把专业“种”在高原
“我主动报名参加援青工作。”刘知博说,“知道是去青海,连岗位都明确了,想法其实很朴素——岗位和自己的专业相关,想实实在在做些事。”
家里人起初对“援青”没什么概念,只知道“很远,回不了家”。妻子去年曾想来看看他,刚到西宁就遭遇高反,没待两天就匆匆回去了。
初到高原的考验,比想象中更具体。“开始肯定不适应,高反带着失眠,晚上我是越想睡越清醒。”刘知博说,高反带来的头痛还没消退,脑子里就开始“过账”,财政报表上的收支缺口、乡镇报来的项目预算、群众盼着解决的社保问题……“前半夜琢磨工作怎么推进,后半夜就忍不住牵挂起家里,一晚上就这么熬过去了,第二天继续上班,慢慢成了常态。”他说。
刚来那会儿,为了摸清“家底”,他把过去几年的账本翻了个遍,每天熬夜核对每笔资金的来龙去脉。“连公交线一年的过路费、村里厕所的维护成本,心里都得有本账。”现在,谁来问项目资金情况,他张口就能说清明细,“这是基本素质,不然对不起这份工作,也对不起老百姓的信任。”
“援青干部就是要做桥梁纽带。”这是刘知博对自己的定位。通过“能源指标换产业投资”,他的思路很清晰。他精准对接中交一公司、青岛浪潮等企业,推动集中式光伏、风力发电与冷链物流、智能制造等项目捆绑落地,累计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总价值达84.2亿元。“青海的清洁能源不能只停留在资源层面,要变成带动发展的动能。”刘知博说。
让“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在刘知博的抽屉里,放着一沓厚厚的业务报表——上面记录着他在湟中区推动的每一项民生工作:91.5亿元民生领域支出、40万人参保的社保体系、6946人实现就业、2.45亿元减税降费……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和同事们无数个加班的夜晚。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刘知博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了让社保基金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养老钱”“救急款”,他带队开展专项整治,依法追回违规冒领资金11万元;为了帮应届毕业生找到工作,他跑企业、搭平台,让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7%以上;为了让减税降费政策精准落地,他推动“红利账单+电子税务局”模式,让2.3万户经营主体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红利。
2024年,湟中区实现近十年来首次收支平衡。这个突破背后是他无数个伏案的深夜,也是他鬓角悄悄稀疏的发间。“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平衡,是民生保障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他解释道,通过压减非必需支出、优化资金使用效率,既守住了“三保”底线,又腾出资金支持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就像给湟中经济装了个‘稳压器’。”
在刘知博看来,民生工作既要“解近忧”,更要“谋长远”。他推动开展的1.31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让不少农民工掌握了新本领;推广的数字化电子发票,让98%的纳税人感受到便利;
湟中40多万人中,不少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刘知博跑遍南川工业园区、甘河工业园区,对接企业举办招聘会,还在康川建了“零工就业共富之家”——以前零工们在加油站“站大脚”,现在有了遮风挡雨的场所,他们能及时找活、维权、学技能。
“他乡早已变成故乡”
“书本上的认知终是浅的,只有亲身到了这里,沉下去干,才能有真收获。东部人能有机会体验西部的实际情况,在交流融合中成长,回去后都是宝贵的经验。”三年援青路,刘知博的情感早已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湟中多山,黄土疏松,气候变化让防汛成了“硬仗”。山上的监测探针常误报,刘知博就带着干部挨村排查,50米一个点,用脚量遍了3万多涉险群众的居住地。“基层的事,从来不是纸面上的‘应转尽转’四个字。”刘知博说,有时候遇到病危老人,转与不转成了难题——转可能路上出意外,不转可能被泥石流埋了。“这种时候,得凭良心担当。”他守在老人家门口,直到雨停确认安全,才在凌晨的泥水里深一脚浅一脚往回走。
这三年,刘知博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除了过年,没回去过几次,基本常年驻守,成了半个湟中人。“工作是繁杂的,没有为民情怀是坚持不下来的,有时候遇到难干的工作,是靠着感情撑下来的。”他说,脑海里的湟中不是批文上的文字,而是一个个生动场景,天天在乡镇、村里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已埋藏在心底,三年时间,他乡早已变成故乡。
离别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牵挂的开始。“来时孩子才3岁,如今已上一年级了,回去后要跟儿子好好讲讲青海的故事”他笑着说,“至少让他知道,爸爸在西北大地干过点事。”至于援青的意义,他沉吟片刻说:“就像江河滋养大地,东部与西部在交融中彼此成就,两地的人们也越走越亲。我,不过是其中一朵微小的浪花。”
记者手记:
采访中,刘知博从未把援青说得多么宏大,只透着一股朴素的真诚。三年里,他没说过多少豪言,只把“做点实事”的承诺,写进了账本的褶皱里,刻在了湟中的山路上。当离别临近,他最牵挂的仍是“数字背后的人”。三年前,他带着专业而来,怀着真情而留;三年后,他用实际行动,让每一分付出都扎进了群众心里。
(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