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开始监测雪豹,到如今红外相机捕捉到“四豹同框”的珍贵画面,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用一组生动的监测数据书写着生态奇迹——6年间累计记录到雪豹活动影像逾百次,这个数字仍在持续更新。当“雪山之王”的身影从罕见到频繁,从单一个体到家族群现,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广袤山林,正悄然成为雪豹种群繁衍生息的“理想国”。
红外相机首现“四豹同框”
7月16日,再次传来好消息: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最新监测到4只雪豹同框的画面,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从监测到的画面看,雪豹的身影多次出现在镜头里。毛茸茸的雪豹睁着一双大眼睛,格外灵动。它们时而踏雪漫步,时而嬉戏打闹,场面十分温馨。夜间监测的画面中,雪豹的眼睛又亮又圆,步伐稳健,尽显“雪山之王”的风范。
此前,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整理红外相机拍摄的视频时,发现雪豹频频出现在镜头中,它们在各自的生活区域内捕食、散步、嬉戏,有时还会好奇地贴近镜头。
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人员王兴哲介绍,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青海省雪豹的重要栖息地之一。2024年年底,工作人员在保护区10.79万公顷范围内,以网格化形式布设100余部红外相机,全面开展保护区雪豹数量及种群监测工作。
6年百余次拍到“雪山之王”画面
从2019年8月开始,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利用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2020年3月底,工作人员回收红外相机查看视频时发现,当年1月7日,红外相机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豹,填补了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雪豹影像资料的空白。
此后,雪豹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大通。2024年6月17日,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管护员刘建民上山巡护时,发现距离自己约40米处的岩石沟里有东西动了一下,观察后并没有发现异常,他还以为眼花看错了,便继续巡护。没走多远,他突然发现之前看到的位置有动物活动的迹象,经仔细观察,原来是两只雪豹,他迅速用手机拍下了两只雪豹的身影。
2024年11月17日,大通县居民赵绪邦驱车途经向化藏族乡加满沟时,偶遇了一只雪豹。因为有动物在眼前一闪而过,赵绪邦不太确定看到的是雪豹,便在原地等待它再次出现。
“我等了一个多小时,一直没等到雪豹。”就在赵绪邦心灰意冷时,只见一只毛色偏黄、身上有黑色斑纹,还拖着长尾巴的雪豹出现在岩石上。山上的积雪让雪豹格外醒目。雪豹距离赵绪邦大约有40米远,他不敢靠近,只能远远地用手机拍下雪豹的身影。
自2019年起,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充分利用红外监测手段,在所辖各区域内持续性开展雪豹监测工作,截至目前,已连续6年在保护区腹地及野生动物频繁活动区域布设相机300余台。通过对红外相机监测结果筛选、整理,发现自2019年在保护区开展红外相机布设工作以来,频繁拍摄到雪豹活动影像。2020年至今,保护区累计监测到雪豹100余次。
65%森林覆盖率成为雪豹乐园
雪豹为何频频亮相大通县?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这与近年来大通县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县林草部门持续加大雪豹监测力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65.44%,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在调节气候、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护区域生态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改善大通、西宁乃至青海东部地区农牧业气候条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雪豹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
雪豹频繁出现在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表明保护区物种丰富、食物链完整,拥有适宜雪豹生存的高海拔生态环境,也充分说明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动植物资源不断丰富。
“雪豹之都”智慧守护密码
近年来,为做好高原旗舰物种雪豹的守护工作,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多措并举开展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监测范围不断扩大,雪豹现身的概率也随之提高。
“我们依托已建成的9个视频监测点,结合数字化技术,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天地空’监测网络,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并结合生态护林员巡护App开展常态化监测,巡护率达90%以上。如今,我们还依托项目建设,开展智慧保护区建设,运用5G微波、视频云台等技术,构建起智慧物联感知监测数字智能保护网,实现重点保护区监测数据实时采集、实时传输。”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说。
雪豹在大通频繁现身,让西宁“雪豹之都”的城市IP形象更加亮眼。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说,他们将继续加大红外相机回收更换工作力度,同时,全面开展雪豹粪便采集、雪豹生物廊道环境调查以及雪豹生境调查工作,全面掌握大通县雪豹种群数量分布情况。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