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西宁市湟源县大华镇巴汉村村民们“觅”得一个好去处:老年活动室、敬老食堂、高原氧吧、农家书屋、村史馆……进村随口一打听,不论是谁都会说:“你说的是我们的村民之家吧。”
自从成为联勤保障部队定点帮扶点后,巴汉村也慢慢“洋”了起来。
联勤保障部队的帮扶不仅在民生画卷里,还在产业赛道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优良品种不仅帮村民增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里的妇女通过皮绣帮扶车间吃上了“手艺饭”……
阳光下,巴汉村“双拥共建示范点”的牌匾闪闪发光,军爱民,民拥军,让西宁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招牌越擦越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双拥工作联系军地军民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军地各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和改进双拥工作,丰富内容手段载体,各项优抚待遇和就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驻青部队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
尊崇:对人民子弟兵深情厚爱
解决部队官兵在随迁落户、家属就业、子女入学、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困难;划拨土地支持部队营区训练场建设,为部队官兵及家属提供保障性住房和临时性住房;着力解决高原驻训部队在供水、供电、加油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拥军支前这一优良传统,在新时代不断赓续传承。
“格尔木市落细落实军地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及时解决部队官兵‘急难愁盼’,巩固‘三后’重实效。通过政策保障、更好地服务提升退役军人和军烈属的荣誉指数和幸福指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素文说。
让尊崇更有温度。
在青海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专业的创业指导和精准的服务让很多处于创业“迷茫”期的退役军人明确了目标和思路,也为供需双方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意识深入人心。退役军人才让扎西对此深有感触:“虽然我已脱下军装多年,但这座城市给予军人和军属的温暖与敬意从未褪色。”
青海各级党委和政府、各地干部群众主动关心部队建设,有力推动双拥工作高质量发展——
省财政每年落实经费支持驻青部队建设和战备执勤;
交通部门为过境部队开通全程绿色安全通道,满足部队机动通行需求,助力部队提升战略投送能力;
省内160家A级景区全部面向现役军人、残疾退役军人免费开放,省内所有机场、医院和三级以上公路、铁路客运营业站设置军人优先服务通道,张贴“军人依法优先”标识;
省内多家金融、物流、通讯企业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提供优待;
税务部门为55家招用退役军人的企业减免增值税;
全省持续开展“情系边海防”拥军优属活动,有效激发了一线任务官兵卫国戍边热情。
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砂石路、土墙、环境脏乱差……走进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大华镇达隆村,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些字眼和眼前的景象联系在一起,但在2018年之前,这些却是真真切切的存在。
如今,达隆村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原本靠传统产业谋生活的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村委会主任蒋树成心里有本账:2018年捐赠46.8万元农用机械,2019年投入60万元援建130千瓦光伏发电站,2020年投入103万元新建乡村旅游服务中心……“除此之外,这几年,62201部队给我们的医疗帮扶,教育帮扶没断过,还给村里修了路。”
达隆村不是个例。
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南村地势偏远,在31658部队的帮扶下,村民们的幸福感在持续“加码”。
会议室里,村委会主任李进林拿出了这些年部队的帮扶记录:修建了红军广场、铁锤广场,给卫生室配备了医疗器械和136类药物,捐赠80盏路灯,修建蓄水池……李进林说:“每一笔钱都是人民军队的情谊,我们不能忘。”
党的十八大以来,驻青部队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扎实做好稳青海、惠民生的实事、好事,支持驻地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助力驻地民族团结进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地方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特别是当驻地发生自然灾害时,官兵闻令而动、向险而行,彰显了部队拥政爱民的深厚情结,这些老百姓都看在眼里,每一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人民军队正在以实际行动践行“驻守一方热土、服务一方群众、保卫一方平安”的神圣使命。
奔赴:军民团结汇聚磅礴力量
“人民空军经过不断发展,已经建设成为一支多机种组成的现代化、高技术军种。”在93987部队西宁市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正在展开。孩子们走进空军的“世界”,好奇和幸福都快要从眼睛里溢出来了。
家住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多贡麻乡的尼东清楚地记得,当年家中失火,是班玛县人民武装部的官兵奋不顾身跳进火海,挽救了家人性命和财产安全。每当提及此事,他总是激动地说:“他们是我们身边的金珠玛米。”
……
国防教育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有血有肉的情怀;民族团结不是写在纸面上的文字,而是热辣滚烫的倾情付出。
近年来,青海军地各级围绕爱党爱国爱军深入开展双拥主题宣传教育,全省命名省级国防教育基地13个,8个市(州)均建立了国防教育领导机构,建成少年军校15所,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了国防教育课程,每年近20万名大中专院校学生、中学生接受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全民国防教育覆盖面达到95%以上。
驻军部队还广泛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省军区组织53支藏汉双语宣传文化小分队常态化深入牧场毡房、村组院落、田间地头,宣讲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西宁联保中心组织“西联鱼水”拥政爱民工作队走村入户,开展送理论下乡、送医疗帮扶、送法律服务活动,惠民利民助民,助力乡村振兴;76集团军利用“军营开放日”活动时机,邀请地方各族群众参观交流,让人民群众“零距离”感知军营生活;“走进红色军旅、体悟国防情怀、促进民族团结”主题党日活动和“传承红色基因西宁少年在行动”等活动在各族群众和青少年心中种下了强国梦、强军梦的种子。
共建:军地携手共绘“同心圆”
每年4月,西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员干部、城北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员干部、驻区部队官兵及部分退役军人,都要在城北区小酉山联合开展“双拥共建林”义务植树活动。
军民共建“双拥林”活动已持续开展多年,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多年来驻宁部队积极参与西宁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创建活动,累计绿化面积2300余亩(1亩≈0.0667公顷),助力西宁绿色发展。
多年来,全省各地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不断丰富双拥共建载体,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情怀藏于共建工作中。各地各部队积极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加强军地协同,调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不断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双拥“品牌”。
今年4月,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召开,青海以9地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的佳绩,交出了一份军地共建的亮眼答卷。
青山绿水间,军民鱼水情。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部队建设和改革,主动为广大官兵排忧解难,进一步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军队、尊崇军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军队要树牢宗旨意识,积极支援地方建设发展,以实际行动为人民造福兴利。军地双方要密切协作,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共同续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新篇。”
青海双拥故事,精彩继续……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