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所指,军魂所向。”这是老兵陈永中用一生践行的信仰。从陕北黄土地到青藏高原,从一级军士长到公益先锋,他的足迹始终沿着共产党员的精神坐标延伸。
风雪立誓:党旗下初心扎根
1976年寒冬,陈永中怀揣报国志踏上了开往青藏高原的列车。刺骨寒风卷着雪粒拍打车窗,却扑不灭他胸中的报国烈焰。出身陕北革命老区的他,入伍前已是公社团委副书记,对党的忠诚与向往,早已随着黄土高原的沟壑,深深镌刻进血脉之中。1980年,他在党旗下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句滚烫的誓言,像寒夜里的火把,照亮了他的军旅征程。
高原的夜寒冷刺骨,他裹着军大衣在台灯下研读党章;驻地偏远,党报迟来数日,他总如获至宝彻夜通读。担任支部宣传委员期间,他将军营变成理论武装的阵地,让党的声音穿透风雪,扎根在战士心间。
军营标杆:军功章藏精武魂
“当兵就要当标杆!”在部队服现役32年,是陈永中人生中最珍贵的时光。他先后荣立三等功6次,二等功1次,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爱岗敬业标兵”“科技训练标兵”等称号,更留下令人起敬的“士兵传奇”:
1982年全军教学改革浪潮中,他成为团队第一位以兵代干的汽车教员。白天泡在驾驶训练场记录数据,深夜伏案优化教案,三年磨砺终得硕果——他起草的教学改革经验被总后勤部转发全军,八一电影制片厂为他拍摄专题纪录片。1998年夏天,西宁突发洪灾,他带领战士在瓦窑沟激流中连续奋战9小时,泥浆裹身的背影成为《深夜的号令》通讯中最动人的注脚。2000年特批晋升一级军士长后,他参与全军新一代训练大纲修编,三个月挑灯夜战制订的《比武规则》成为全军范本。历经12次提干未果、3次转业召回,他始终淡然:“只要部队需要,我永远是待命的老兵!”
余热生辉:不褪色的奉献长歌
2007年退休仪式上,他向着军营敬最后一个军礼。有人劝他安享晚年,他却说:“党员没有退休期!”转身扎进更广阔的社会战场。身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他带着书画团队的墨香走遍乡村小学的课堂;青海爱乐乐团的二胡弦上,他创作的《琴声悠扬 芳华荣光》流淌出岁月深情;担任青海青少年篮球训练中心主任时,首届“村BA”主题曲《白云托起篮球在飞》的激昂旋律里,藏着他为少年们谱写的乐章。社区院落里,年近七旬的他十年如一日清扫积雪、修剪花木,当邻居感叹“老陈别忙了”,他笑着指指心口:“党员的本分在这里,歇不得!”
“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映照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昔日在洪水里托举生命的手,如今在琴弦上奏响幸福生活的乐章;曾经修订军事大纲的笔,此刻正教导学生书写新时代的篇章。雪山下这位永远“在岗”的老兵,仍在用一辈子的坚守,续写着对党旗的赤诚赞歌。
(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