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部协作的宏伟篇章中,李云是一位留下深刻印记的奋斗者。7月初,记者再次见到李云,走进李云办公室,如同四年前,大通县地质图始终在最显眼的位置悬挂。地图上的沟沟道道、山山水水便是他的思绪所系。2021年,怀揣着热忱与使命,他从南京市奔赴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挂职,担任大通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主管文旅工作。如今,援青服务期满,在即将离开这片热土之际,回顾他的这段经历,满是为当地带来的诸多改变与动人故事。
初到大通,直面产业挑战
2021年7月,李云初到大通,半城繁花半城绿的景象与质朴的民风让他对这片热土印象深刻。然而,作为一个长期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耕耘的工作者,他敏锐地察觉到当地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资源丰富,却因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品牌影响力微弱,众多优质农产品如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明珠,难以绽放光彩。
如何破题?成为萦绕在李云心头的关键问题。凭借多年积累的专业经验,他的目光投向了数字经济领域,决心以数字之力为大通的产业发展开辟新路径。
打造“大通号”,开启数字发展新征程
李云积极牵线搭桥,腾讯公司团队应邀来到大通调研。经过深入考察,2022年1月,大通县与腾讯云成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大通号”微信小程序。“我们期望通过这个平台,整合大通县的文旅、农特产品等资源,搭建起外界了解大通的桥梁,为本地产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李云在谈及“大通号”的建设初衷时说道。
从规划设计到开发上线,“大通号”的诞生凝聚着各方的心血。为使平台功能贴合实际需求,李云与团队成员多次深入乡村、企业,广泛倾听群众和商家的想法。“以农产品销售板块为例,我们不仅要展示产品,更要全方位解决物流、售后等问题,确保农民真正从中受益。”李云详细介绍道。
2022年5月,“大通号”小程序正式上线。自此,它成为大通县耀眼的线上“形象窗口”,成功带动线上线下消费,让“大通牦牛”“老爷山蔬菜”等优质农产品走出青海,畅销全国各地。
如今,在大通县,记者注意到随处可见的“DT3090”标识。“DT既是大通的拼音首字母,也是Digital Technology(数字技术)的缩写;3090指的是大通的县域面积和平均海拔,‘DT3090’就是大通的数字乡村农文旅全域品牌。”李云说。
“往昔我们的牦牛肉主要局限于本地销售,销量极为有限。现今通过‘大通号’,订单纷至沓来,还吸引了不少外地企业寻求合作。”大通县一家牦牛养殖企业负责人感慨地说。在李云眼中,“大通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销售平台,更是连接外界的坚固桥梁,它拓宽了大通县产业发展的思路与视野。
推动文旅融合,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记得刚来时,看到大通秀美景色,了解到2021年夏天就有470万人次客流量,让我对大通文旅发展信心十足。”除了深耕数字经济领域,李云还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大通县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却因旅游资源分散,缺乏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旅项目。李云与团队经过多方考察、反复论证,决定打造东西部协作农文旅融合产业孵化示范园,期望以点带面推动大通县全域旅游发展。
示范园选址于大通县斜沟乡上窑洞庄村,这里自然风光旖旎,却因基础设施薄弱而发展受限。为改善这一状况,李云积极奔走,争取帮扶资金,完善道路、水电等配套设施。同时,引入专业文旅企业,对当地闲置民房进行精心改造,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民宿、农家乐。“我们旨在通过市场化运营,盘活乡村资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李云坚定地表示。如今,走进上窑洞庄村,这里是青藏高原上的第一家树蛙部落,一栋栋设计感十足的民宿错落分布,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村民马桂萍在家门口的民宿工作,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过去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如今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大家都纷纷返乡,日子愈发有盼头了。”马桂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示范园建设过程中,李云尤为注重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大通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青绣、河湟皮影等,我们将这些元素巧妙融入文旅项目中,既传承了文化,又极大地提升了旅游的吸引力。”李云介绍,示范园还定期举办非遗展示、民俗体验等活动,让游客能够深度感受大通的文化魅力。
扎根基层,助力产业人才培养
“我们大通……”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李云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上,他说:“融入当地的干部和群众才能干好工作,要当青海人、说青海话、做青海事,把青海当成我的‘第二故乡’。”挂职期间,李云的足迹遍布大通县的各个乡镇村落。“唯有深入基层,方能真切了解群众的需求,精准找到发展的痛点与难点。”李云深刻体会到。在调研过程中,他发现一些偏远乡村存在产业发展人才短缺的问题,于是积极协调南京的专家、技术人员奔赴大通开展培训与指导,为当地培育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从南京到西宁大通,跨越两千多公里,环境与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坚定不移。”李云深情地说。在大通县的这段时光里,他收获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自身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极大提升。“这段挂职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是一场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持久战。”
如今,李云援青服务期满,即将离开大通。但他依旧为大通县的发展忙碌奔波着。他坚定地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大通县的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
记者手记:
办公室墙上那张大通地质图,无声诉说着李云四年的山海深情。从南京到大通,他带着数字经济的钥匙,解锁“养在深闺”的资源困局。“大通号”小程序应运而生,让牦牛肉等特产畅销全国,更拓宽了发展视野。他推动建设的农文旅示范园(树蛙部落),激活乡村,吸引游子返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重焕生机。李云早已将青海视为第二故乡,积极引智育才。援青期满,但他步履未停……
(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