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快,这些小白菜赶紧摘,晚饭前要送到市场去,有预购订单。”7月24日,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农业产业园内一派繁忙景象,园区管理者张振德满头大汗地带着6名工人采摘蔬菜,他们手法娴熟,动作麻利。当天又是收获的一天,一大棚的蔬菜从田间地头直达市场,满足客户的订单需求。
青海南端,澜沧江上游的河谷间,囊谦县曾被打上“产业空白”的烙印。这片海拔近4000米的土地,除了传统牧业,似乎难觅其他产业。然而短短几年间,三个崭新的产业园——囊谦县扶贫产业园、囊谦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囊谦县物流园区拔地而起,成为撬动经济转型的强力支点。
从荒滩到希望:产业园的孕育
2021年,囊谦县扶贫产业园在县城边缘一片荒芜滩涂上打下了第一根桩基。
说起那时的情景,园区工作人员欧金记忆犹新:“面对这片空旷的荒地,说实话,大家心里都没底,高原上搞产业,挑战太大了。”高寒缺氧的气候、技术工人的稀缺、漫长冬季对施工的阻碍,让很多人对囊谦能否搞成产业有疑问。然而,囊谦县委、县政府发展产业的决心坚如磐石。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一座座现代化的标准厂房在荒滩上屹立起来。我们以前担心害怕的问题迎刃而解。”欧金讲述着扶贫产业园从零到一的过程。
今年,囊谦红盐产品成了各类展销会上的香饽饽,常被抢购一空。“去年年底,产业园上新红盐加工和包装产业链,节省了发往外地加工、包装的成本。原料端的着晓乡茶哈村乡村产业发展基地建成,为囊谦红盐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基地负责人代青扎旺信心满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白玛群加的藏黑陶工作室就设在扶贫产业园中。“囊谦藏黑陶有着古老的历史,从选土、练泥、塑形、压光、雕花到堆烧,要完成29道工序。如今,因为产业园的建立,这项古老的技艺有了新的价值,每年带动周边从事黑陶产业的群众有20余人,其中有13名残疾人。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制度,订单量大的时候,每人每月收入能达到4000元。”白玛群加计划把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工作室做大做强,带动下游文旅等产业发展。
目前,园内共入驻企业18家,涵盖牦牛绒加工、牦牛乳加工、青稞产品加工、藏香、藏酒、藏黑陶、藏红盐、唐卡等具有本地资源优势的产品,实行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低水平重复,达到“一亩园十亩田”的效果。2025年,园区从业总人数223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116人,累计发放工资340余万元,累计带动就业400余人,累计收购价值600余万元的青稞、红盐、牦牛乳、藏药材等原材料。
从田间到百姓餐桌:一盘本地菜的含金量
几乎同时,囊谦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也开启了拓荒之旅。53栋现代化温室大棚拔地而起,技术人员反复试验,引进耐寒品种,克服土质难题,高原上种出的黄瓜、西红柿、辣椒等蔬菜青翠欲滴。
“今年我们40栋大棚种了蔬菜,有20个品种。本地蔬菜口感好,很受市场欢迎。”囊谦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白虎升说。
白虎升从事蔬菜批发、配送已有20多年,对全县蔬菜供给有一定的了解。“囊谦距离西宁980公里,其中需要翻越8座海拔4300米以上的大山,距离玉树市也有180公里。全县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西宁市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运输距离远、成本高,导致蔬菜价格较高,新鲜度得不到保障。群众日常蔬菜主要以土豆、白菜、萝卜为主。”白虎升说,“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大棚蔬菜种植,让当地群众受益。明年,我们还将试种草莓、西瓜等水果。”
园区以“企业+合作社+牧户”的模式,让世代放牧的牧民学会种菜技术。更令人欣喜的是,园区探索“牧光互补”模式,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发展棚顶光伏发电,实现了“棚顶发电、棚下种植”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产业突围:高原产业焕发顽强生命力
产业走向远方,离不开物流。2025年,囊谦县物流园区落地,目前入驻企业11家。产业园发挥囊谦县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强物流各环节的联系,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以旅游业发展为契机,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三大产业园依托囊谦独特的资源禀赋,探索出一条高原特色发展之路。群众直接享受产业园带来的三大福利,搭上就业增收直通车。园区提供就业岗位,通过订单联结、原料收购等方式,带动周边百余户牧民增收。
在扶贫产业园的纺织品车间,年轻的藏族姑娘央金正熟练地操作缝纫机。“我在家门口上班,能照顾家里的老人,收入也不错,比出去打工强多了。”一句话道出了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
产业园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更是群众思想观念革新的熔炉。说起群众观念之变,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者张振德深有体会:“刚开始教牧民种菜,很多人摇头,说祖祖辈辈放牛,哪会种菜?现在看到了效益,大家都争着学。”从观望到参与,从固守传统到拥抱新技术,产业园的设立和运行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区域发展的新引擎,让三大产业园形成了集聚效应,吸引配套企业和投资,带动了物流、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囊谦县主要负责同志介绍,三大产业园从无到有,为传统产业转型打开了大门。囊谦县将在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场拓展上下更大功夫,让囊谦特色产品叫响全国,走向世界,让产业振兴的成果惠及更多高原群众。
站在现代农业产业园,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远处的雪山草场交相辉映。三大产业园的崛起讲述着各族群众的奋斗故事。它们不仅填满了囊谦产业的空白页,更在辽阔的高原上,刻下了向绿而兴的新篇章。囊谦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不仅是厂房和大棚,更是一座高原县城摆脱发展桎梏、奔向振兴未来的坚实希望。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