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西宁,清凉晚风裹挟着光影魅力扑面而来。FIRST青年电影展创始人宋文以新身份——西宁文旅推介官站在聚光灯下,向世界宣告:“西宁是最酷的城市,因为这里拥有电影和音乐。”十九载光影深耕,“FIRST”早已超越一场单纯影展,它如强劲引擎,将西宁推向盛夏文化舞台的中央。
流量奔涌,星光点燃高原热度
“在戛纳都未曾感受如此热情!”国际影星伊莎贝尔·于佩尔惊叹于西宁影迷的赤诚。自7月20日大幕开启,西宁便成为流量汇聚的焦点。影迷与乐迷从四方奔赴,只为这场高原盛夏的独特约会。易烊千玺体验后直言“氛围很棒,周边活动丰富”,张艺兴亦沉醉于“西宁特别美丽”的赞叹。
在影展主会场,来自广州的大学生影迷陈晨已经连续三天“泡”在影院里。“抢票像打仗,但太值了!这里能看到内地院线没有的先锋作品,还能在映后和创作者面对面,氛围纯粹得让人流泪。”她的背包上挂满了这些年收集的“FIRST”徽章。像陈晨这样的“影展候鸟”不在少数,他们拖着行李箱辗转于各个影院和论坛场地,将西宁的夏日热度推向沸点。出租车司机马师傅明显感觉“车轱辘转得更欢了”,“这几天满城都是年轻人,好多人一下飞机就报影院名字。听他们聊电影,我都想去看一看了!”
清凉名片,自然禀赋成就独特引力
当酷暑席卷多地,西宁的清凉成为难以复制的天然优势。“来西宁避暑!”导演文牧野的诚挚邀请道出无数影人的心声。主竞赛评委宋晓杰踏上这片土地,即刻感受到“凉快,空气很好”的舒适。
这份清凉不仅被明星称道,更成为游客选择西宁的关键理由。从上海来的王先生一家原本计划去南方海滨,看到文牧野的“避暑邀请”临时改道西宁。“一出机场就被20℃的风吹‘爽’了,太舒服了!白天看展,傍晚在湟水河边散步,孩子还能跑跳,夏季在西宁不怕中暑。”王夫人兴奋地展示手机里拍下的晚霞,“这才是夏天该有的样子。”
入夜后的露天放映场,成为市民与游客共享的“避暑文化客厅”。退休教师李惠兰每晚都带着小马扎准时出现:“夏天在家门口就能看世界级的好电影,风吹着凉凉的,比电影院还惬意。”晚风裹挟着光影拂过一张张专注的脸庞,西宁“凉爽”的标签在明星口碑与亲身体验中不断强化,一张张以清凉为底色的城市邀请函在盛夏时节魅力尽显。
舌尖美味,烟火气引明星盛赞
光影之外,西宁的烟火气同样征服味蕾。演员马思纯和杨子姗沉浸于西宁的美食,对手抓羊肉赞不绝口。这份舌尖上的惊喜,通过影人分享传播,成为西宁文旅魅力的生动注脚。
豹街、莫家街、下南关街、大新街夜市等餐饮聚集点在影展期间一座难求。成都影迷小吴举着手机直播排队场景:“明星同款酸奶,你看这层黄澄澄的奶皮,绝了!”在一明星“打卡”餐饮的后厨里,师傅们的炒锅几乎没停过:“手抓羊肉每天要多备100公斤,酿皮翻倍做,连甜醅都供不应求。这些年轻人能吃会夸,把我们的手艺都拍上网咯!”
本地人则骄傲地当起美食向导。市民韩梅带着新认识的杭州影迷朋友穿梭在小巷深处:“水井巷的烤羊肠、兴海路的酿皮,这才是老西宁的味道。”当外地游客被牦牛大骨汤的醇香征服,被青稞甜醅的清爽惊艳,高原风味与电影艺术在此奇妙碰撞,共酿独特体验。
包容之城,活力与热情的文化沃土
在演员桂纶镁眼中,西宁的“发展活力与人文热情”熠熠生辉;评委宋晓杰更敏锐捕捉到西宁“充满活力,很适合拍电影”的城市肌理。“FIRST”十九年扎根,西宁以开放胸襟拥抱青年文化的锐意表达。
这种包容在城市肌理中自然生长。街角简餐馆的老板陈明,特意在影展期间推出蕨麻比萨——用青海特色食材调制的“高原灵感”。“最近电影成为了大众话题,我也想蹭波流量!”他指着墙上新增的电影人签名照笑道。在唐道锅庄广场,每晚都人山人海,无论是露天问候还是纪录片之夜抑或是露天电影,台下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穿着时尚的文艺青年。“艺术形式不同?没关系啊,情感是相通的。”大学生志愿者小林笑着说道。
电影、音乐、先锋思潮在此自由交融、蓬勃生长,印证了宋文所言——城市与电影、音乐本就密不可分。西宁,正以高原特有的辽阔与热忱,滋养着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
十九年光影交织,“FIRST”与西宁早已血脉相连。当影展落幕,那份被电影点燃的活力、被明星赞誉的清凉与美食、被世界看见的包容气质,已深深融入西宁的城市肌理。“FIRST”照亮了西宁,西宁也以独特的城市之光,为青年电影文化提供着最宽广的舞台。这座高原古城,正以“最酷”姿态向世界发出邀请——这里不仅有盛夏的清凉,更有文化的温度与无限可能。当影迷在朋友圈写下“夏都西宁,后会有期”,当市民开始期待明年与电影的重逢,这场持续十九年的双向奔赴,已然书写出属于新时代高原的文化传奇。
(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