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山海同心 筑梦青海】牢记嘱托担使命 高原砺志映初心
——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工作综述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郑思哲 青组    发布时间:2025-07-28 06:33    编辑:管理员         

  2022年7月以来,承载着6个援青省市、58家中央单位和中央企业的深情厚谊,第五批441名援青干部人才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青海当作第二故乡,踊跃投身援青事业,推动青海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共同谱写了对口援青工作的新篇章。

  践行使命

  在关怀激励中凝聚奋进力量

  2024年6月18日至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爱和殷殷嘱托,广大援青干部人才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凝聚起感恩奋进的强大思想共识。

  三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援青工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连续三年主持召开高规格对口援青干部人才座谈会,激励鼓舞援青干部人才在新青海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砥砺心智、增长才干、贡献力量。省级层面先后举办援青干部人才全员培训班3期,主题读书班5期,组织各类省情研修活动10余次。各援青团队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对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和对口援青工作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省委组织部坚持将援青干部人才纳入全省干部人才总盘子,在州县的援青工作负责同志担任党委副书记、政府班子副职,援青专业技术人才担任科室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等,让援青干部人才有职、有权、有责,有干事创业的良好平台。加强正向激励,常态化开展“组团式”援青工作现场观摩和比学赶超活动,激励广大援青干部人才履职尽责、担当奉献。

  产业赋能

  在服务大局中唱响援青主旋律

  第五批援青团队锚定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的宏伟蓝图,三年累计投入对口援青资金55.46亿元,规划实施各领域项目1400余个,促进青海经济转型升级。开展“双招双引”专场活动116场,招引绿色算力、清洁能源等领域重点项目223个,紧缺人才2400余名,援青“五大电力集团”等央企持续加大对青投入,天合光能、阿特斯、红狮等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落户青海,零碳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等产业园区拔地而起,绘就以绿色算力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图景。

  2024年,“山宗水源·大美青海”文旅推介会在援青6省市举办,让青海的壮美景色、旖旎风光和多彩的民俗风情在内地省市得到充分展示。近年来,随着“一只欧拉羊带您去旅行”“畅行中国∙山宗水源”交通广播走进大美青海、“二十万人游海北”等一系列丰富多元的文旅活动在青海和援青省市同步开展,援受双方文旅资源实现深度融合、互促共赢,2024年援青6省市来青游客数量达524.4万人,较2019年增长71%。

  省委组织部组建22个重点领域援青工作平台,各援青团队创新开展127个“小组团”援青项目,培育打造龙羊峡三文鱼、高原寒地小龙虾等数十个特色优势品牌。浙江团队引进浙商投资104亿元,立项德令哈、格尔木两个350MW全球最大光热电站项目。北京团队帮助打造的“玉树牦牛”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并于2024年成为青海唯一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的品牌。天津团队推动云谷云(深圳)投资2.3亿元的算力项目落地,助力黄南绿色算力加速发展。上海团队打造黄河女儿湾等特色景区,全力提升更多“品质化”旅游体验。江苏团队共建27个产业园区,成为苏青合力打造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山东团队成立海北州鲁青生态农牧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各援青团队创新对口支援举措,组建绿色算力工作专班,举办绿色算力人才发展论坛,积极对接联系81家绿色算力企业签订投资意向420.5亿元,落地投资已达147.3亿元。

  牢记宗旨

  在民生事业中增强群众获得感

  大危难彰显大担当,2022年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进青伊始,就遇到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特大汛情,各相关专业领域的援青干部全部驻扎一线指挥,21支援青医疗队就地转为疫情防控队,267名援青干部人才主动申请担任社区志愿者,64名援青副县长在一线日夜坚守,援青6省市驰援7500多万元资金物资运往对口支援州县,为青海平稳度过这一“疫汛叠加期”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时,省委组织部援青办连夜提出11条应急处置措施,迅速召开援青领队联席会协调落实600套活动板房,省级医院和海东市所有援青医生连夜赴一线参与灾后救治,8小时内相关领域援青干部全部返岗参与救灾,200余名援青医生奔赴14个灾区安置点巡诊,援青干部人才自发向地震灾区捐款25.34万元,援青6省市前后方共捐赠6200余万元救灾资金和物资,在危难时刻展现了援青担当。

  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始终立足民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各省市投入的援青项目资金中,民生领域资金占比达到90%,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青海省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青工作相继纳入中央干部人才对口支援体系,援青省市先进医院、学校与青海21家医院、17所学校建立结对关系,243名医疗、教育人才跨越山海,为青海教育医疗事业发展带来不竭动力,许多过去不敢治、治不了的疑难杂症现在在州域内就可以得到专业有效的治疗,高海拔地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东部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援受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三年来,涉藏6州人民医院全部晋升为三级医院,14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医院提前两年全部晋升二甲医院,20家州县“组团式”受援医院急危重症“五个中心”全部建成,门急诊量、住院人数和手术量均实现17%以上增长,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稳定在93%以上。14所受援高中本科总体上线率从44%提升至58%,600余名学生考上了“双一流”大学,输送万余名学子在内地学校接受更好教育,民族地区的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建设家乡的人生梦想变成了现实。

  “鱼渔兼授”的“组团式”援青模式,不仅引入先进的技术理念,更注重提升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援青医生、教师累计帮带培养1500余名学员,外派送学900余人次,培训4万余人次。创新开展医疗、教育人才“双向组团”培养,整建制选派200余名本地人才到东部6省市跟岗学习,涉藏州县人民医院医生持证率较支援前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为青海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文化共融

  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厚植民族团结主基调

  援青6省市结合强基、育苗、润心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项行动”,累计安排资金1.87亿元实施55类民族“三交”项目,推动文化宣传、民族巡演、青少年交流等系列“三交”活动涵盖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北京举行“石榴花开美京城”——京玉民族团结共建交流活动,促进援受双方深入交流合作。天津组织村干部、青少年等开展“青少年逐梦计划”“足球援青”“石榴籽一家亲夏令营”等多元系列交流活动。上海团队组建中国首支藏族青少年管乐团“果洛州青少年管乐团”,亮相中国第十七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荣获“中华杯”优秀管乐团展演团队奖。江苏创新举办“南京西宁文化旅游周”“常州·共和周”等活动,为苏青两地深化文化交流、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浙江组织开展“浙江—海西亚运交流年”系列活动,海西州参与群众达1.4万余人次,促进了两地文旅交流互鉴。山东卫视支持海北参加沿黄九省(区)共同举办的“大河之美”国庆大型沉浸式融媒云直播,微博话题浏览量超1亿……随着对口援青走深走实,援受双方干部群众互访学习更加频繁,文化交流互鉴更加深入,为援受两地干部群众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从黄河到长江》《遇上你是我的缘》等大型音乐会、民族剧在上海、江苏等援青省市巡演,“宋韵丝路行·浙青一家亲”专场文艺晚会在浙江举办,《青海之美,传承之心》专题纪录片打响“大美青海、神韵黄南”文化品牌,援青题材电影《靠近我 看见你》、藏风儿童剧《高原上的黑眼睛》在江苏、北京相继上演,广受好评……文艺援青不仅让青海的民族文化得以展示,也让内地的多元文化得以传播,各民族心灵契合迈出了新步伐。

  三度春秋,让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虽非青海所生、更似高原之子,虽经艰难磨砺、更获成长蜕变,所有的执着坚守、只争朝夕都是为了青海的日新月异。

  众志成城再登高,扬优成势开新局。站在青海战略机遇期叠加、政策红利汇聚的“风口”,广大援青干部人才还将继续把初心与使命、忠诚与担当、情怀与奉献写在江源大地,为青海最好发展时期贡献出最大的援青力量!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