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地区动态

【西宁市】乡村振兴在青海——从田间到都市的“鲜速之旅”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陶然    发布时间:2025-07-28 07:21    编辑:管理员         

村民采摘茼蒿。大通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供图

  6月17日清晨,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下寺咀村的大通森田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里,薄雾尚未散尽,200多名村民穿梭在翠绿的豌豆苗间。55岁的张双姐弯着腰,指尖熟练地掐下豆苗最嫩的顶端,“一桶3公斤,今天第三天,挣了快500元咧!”她的塑料桶里,鲜嫩的豆苗堆成了小山,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

  不远处,42岁的王小龙直起腰擦了把汗,每天开着三轮车从三公里外的沙巴图村赶来,已有三年采收经验的她笑言:“去年6个月左右挣了2万多元,现在日均近200元,豆苗采完还能接茬摘小甘蓝。”

  基地负责人王显付站在地头,看着装满豆苗的筐子被陆续运往冷库,语气里透着自豪:“采完当天进冷库打包,两个多小时就能到上海!”他介绍,基地的豌豆苗基本都是订单销售,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超市、酒店和加工厂都是“常客”。

  “去年我们认证了青海高原冷凉蔬菜供港澳基地。豌豆苗也是青海省首次直供港澳市场的冷凉蔬菜品种。为啥人家认?咱这冷凉气候、环境好、无污染,填补了外地市场夏季豌豆苗的空缺。”王显付介绍,一茬茬带着露珠的鲜嫩蔬菜正循着冷链专线,陆续奔赴澳门、香港,让粤港澳大湾区的食客品尝到来自大通的清新鲜甜。

  “这几天日均采收量能达到250公斤。”王显付望着长势喜人的豆苗田说道,得益于精细化的田间管护,采摘周期可长达三个月,从5月中旬延续至8月中旬。

  他掰着手指细细盘算:“三个月下来用工量超一万人次,基本都是周边村落的乡亲们。平时每天也有几十人在基地忙活,像除草、播种这类农活日薪100元,采摘豌豆苗则按计件算酬,去年最高纪录是工人单日收入突破300元呢!”

  一旁,来自多林镇下宽村的谭玉莲正用小锄头铲除豌豆苗旁的杂草:“每天早上七点到晚上六点,一个月能干22天,周末在家照顾孩子。”

  这种“家门口就业”模式在大通县已成常态。全县累计建成3295栋日光节能温室,780栋塑料拱棚如银色鳞片铺展在河谷间,11栋智能温室里的温湿度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至中控室。

  大通县独特的冷凉气候为蔬菜种植提供了天然优势。据大通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广生介绍,大通县培育了9个标准化百千亩示范基地总面积达604.67公顷,菜薹、豆苗、茼蒿等6大单品基地形成规模效应。2024年,7.5万亩高原冷凉蔬菜产量15万吨,其中9.6万吨通过冷链销往省外,创造4.5亿元总产值。

  凌晨,景阳镇苏家堡村的280栋拱棚内灯火通明,西宁鑫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种植基地里,村民头戴头灯,正在茼蒿田里穿梭,指尖在枝叶间翻飞,采收着带着夜露的鲜嫩茼蒿。

  采摘下来的茼蒿,第一时间被送往分拣车间。经过分拣、包装、打冷处理后,这些茼蒿,当天便会搭乘专业的冷链物流车,驶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餐桌。

  “选择夜间采摘,是为了锁住茼蒿的最佳品相。”公司负责人卜海露解释。基地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从山东引进优良品种,并结合精细的管理技术。通过错峰种植茼蒿、香葱等品种,以及错时采收的方式,实现了从4月到10月,市场上都有产自大通的优质茼蒿供应。

  目前,基地平均每天能产出1万公斤蔬菜,其中90%销往一线城市,剩下的则运往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

  据卜海露介绍,2024年基地蔬菜产量达850吨,实现销售收入375万元。这一产业在联农带农方面带动270余人就业,农户年人均收入达1.8万元以上,农民务工总收入共计240万元。

  为了进一步提升蔬菜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基地积极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项目物资补贴。通过使用黄蓝板、生物农药、商品有机肥等措施,实现了绿色种植。张广生补充:“预计2025年茼蒿产量可达1600吨,相比2024年,亩单产将增加100公斤。”

  从夜间采摘到冷链运输,从品种引进到科学管理,大通县的冷凉蔬菜产业正以蓬勃的生机,连接着高原田野与都市餐桌,让当地农民捧起了“金饭碗”。

  张广生介绍,大通冷凉蔬菜产业从种植到销售全产业链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城关、景阳等蔬菜主产区,带动长期农民工3800人、临时性用工3.56万人,累计带动3.94万人就业,农民工总收入达4920万元以上。“今后,我们还将在景阳镇、黄家寨镇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茼蒿等冷凉蔬菜产业发展中,让‘高原鲜蔬’成为乡村振兴的‘绿动力’。”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