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参观上刘屯村村史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57岁的秦学元曾多次畅想这样的田园生活。退休后,他回到老家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上刘屯村,将自家庄廓改造成小院,一家人过上了向往的生活。而他与儿子在村里打造的“老家印象”民宿,更成了上刘屯村旧貌换新颜的生动注脚。
“明朝时期,贵德城建成后,于甘肃河州拨民四十八户来贵德开垦守城,自耕自食,又拨世袭百户王、周、刘三人,各携眷口,赴贵德守御城池。由此形成‘贵德三屯’,而刘屯村便是其中之一。后来西久公路穿贵德而过,将刘屯村一分为二,因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下刘屯村,南部便是上刘屯村。”7月25日,上刘屯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录向“活力中国调研行”青海主题采访团记者介绍。
2021年,贵德县以“贵德三屯”村落原貌为核心,采用“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的手法改造古村,让沉寂的古村落焕发生机。
沿着石子路漫步在古村的巷道间,满目葱郁让人倍感清爽。土黄色的民居院墙上绘着农耕图景,朴实的院落掩映在绿树浓荫里。院墙上伸出的枝叶沉甸甸地低下头,走近细看,一侧树冠上挂着一串串青中带黄的长把梨。“这是贵德特产,汁多肉细、口感香甜。现在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梨树,还有苞谷杏等瓜果。”张玉录说。
上刘屯村村两委成员不仅向慕名而来的省内外游客讲述刘屯村的前世今生,介绍刘屯村烽火台、古长城、秦家大院等历史遗迹,还搞起了采摘项目——每年长把梨、苞谷杏丰收时,游客可到村民院中体验采摘之乐。
村史馆里,当年的老缝纫机、锅屉、手拉风箱等老物件一一呈现。“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和遗存,村史馆里的老物件,还有村民们精心打造的院落,都承载着满满的回忆和浓浓的乡愁。”游客陈芳说。
随着古村文化被不断挖掘,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节假日和周末更是热闹。“现在游客来村里,不仅游玩采摘,还会在民宿里住下来。”张玉录说。
借着这股热潮,2023年,秦学元和儿子打造的“老家印象”民宿正式运营。
民宿院内划分了采摘区、养殖区、活动区等。游客可在院子里那棵有150年树龄的梨树下,现场采摘花青、长把梨、苞谷杏、大樱桃等水果,也能摘辣子、蚕豆、玉米、黄瓜,还可现杀土鸡,用民宿提供的锅灶亲手烹饪。
“这些土坯房看着老旧,但作为农耕时代的遗存,承载着太多回忆与乡愁。”秦学元说,最初改造只是想一家人住,后来看到游客来村里寻找乡愁,他们便决定开民宿。
“我们有10间房,分大炕房、亲子房、情侣房等房型,这段时间入住率能达到80%。客人除了青海本地的,还有来自广东、四川、辽宁等地的。明天还有上海的一家人要来。”秦学元难掩喜悦之情。
与上刘屯村依托古村落文化不同,“贵德三屯”中的王屯村,因黄河水滋养着广阔耕地,农业成了村里的主导产业。
王屯村地处黄河之南,德拉河穿村而过。
“这些年,我们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我作为村级河长,坚决履行第一责任,确保河道水生态安全。每年春天,我们还发动村民义务植树,通过植绿扩绿防止水土流失。”王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毕生龙说。
环境好了,村里产业发展的底气更足了。
“良好的生态为村两委发展产业赋予了优势,我们村以种植业带动养殖业、以养殖业促进种植业,农业与畜牧业实现循环发展,连秸秆都实现了资源化利用。这些带来的最直接成效就是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毕生龙介绍,2021年王屯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2024年更是突破150万元,全村2236人都享受到了发展红利。
如今,王屯村不仅发展传统产业,还建起贡菜加工厂和鲜食玉米加工线,带动周边村镇种植户增收,让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
古村落环境美了,村民心情舒畅了,生活更有奔头了。眼下,上刘屯村、王屯村的老百姓正搭乘着乡村振兴的快车,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