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活力中国调研行】从手艺人到受益人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多钧 才贡加 肉旦尖措    发布时间:2025-07-25 07:15    编辑:管理员         
QQ图片20250725060037朋果向记者演示拉弓。张多钧 才贡加 肉旦尖措 摄

  “这张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做一张弓要多久?”“能挣多少钱?”

  7月24日,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尖巴昂村,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朋果师傅,抚摸着手中的一张牛角弓,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回答着记者的疑惑:“主要用牛角、牛筋……做一张得花一年时间,卖出去,能挣个七八千块。”

  这双布满老茧的手,曾经是握画笔的。朋果二十多岁时就开始画唐卡,带出了几十个徒弟。但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下降,12年前,他放下画笔,转而拾起牛角与牛筋,开始学习并传承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今年,他正式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以前做弓,没想着挣多少钱,就是喜欢,想着不能让这门老手艺断了根。”朋果的想法很朴实。然而,变化悄然发生。近年来,尖扎县着力打造“五彩神箭”的文化名片,影响力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朋果的作坊收到的订单也渐渐多了起来。曾经单调的敲打声,如今伴随着订单的增长,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朋果算了一笔账:“现在一年坚持做牛角弓,能挣个10万多元。”从他的讲述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传承”这个抽象的概念,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一张张交付的牛角弓,转化为手艺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计保障。

  手艺活了下来,人也得到了回报。

  朋果所在的尖巴昂村,是国家级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这里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淳朴,拥有昂哇寺石刻千佛像、嘉沐洋二世故居、昂拉千户府等丰富的文化遗产。尖扎县将保护和发展这样的传统村落,作为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努力让它们“留下来”也“活起来”。

  采访当天,记者看到昂拉千户府正在实施提升改造工程。现场工人忙碌,一个投资2000万元的千户府展陈馆及生态停车场已初具规模。这并非简单的封闭式保护,而是试图用现代的方式赋予古老建筑新的功能,让历史遗存在当下焕发生机。千户府在修缮中寻找新的定位,朋果的牛角弓则在市场的需求中延续着生命,两者都体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

  朋果这个小作坊的变化,正是整个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活力的一个缩影。当“五彩神箭”从文化符号变成被市场认可、被人们珍视的文化产品,传承便不再是空中楼阁。

  订单的增加,让朋果的收入稳定了,也让他更有信心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他手中制作的弓弦,不仅蓄积着射箭的力量,更连接着被市场重新激活的古老文化基因。朋果的身份,也悄然从默默守护的手艺人,成长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实在在的受益人。

  这份“受益”,是手艺得到尊重的体现,是技艺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化价值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得到认可的有力证明。

  记者试着拉开朋果制作的牛角弓,弓身温润,触感坚实有力。这让人不禁思考: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如果仅仅把遗产封存起来、束之高阁,就如同把活水困在瓮中,终有枯竭的一天。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让这些文化基因在时代的土壤里扎根生长,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焕发出新的生机。

  朋果的经历说明,保护与发展如同弓身与弓弦,需要紧密配合、相互支撑。只有两者深度结合,文化的“箭矢”才能穿越时光,在当下有力地回响。当文化能够真正滋养生活、支撑生计时,传承才能落到实处,生生不息。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