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澎湃吧,青海湖小浪花!
——青海湖小浪花U13青少年女子足球队的追梦之旅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刘珂瑜 辛元戎    发布时间:2025-07-25 07:20    编辑:管理员         
QQ图片20250725062104面对同龄男球员,青海湖小浪花的队员敢抢敢拼。

  7月12日,一个令青海人振奋的消息传来:青海湖小浪花U13青少年女子足球队战胜多支男足队伍,夺得第九届京津冀校园足球夏令营邀请赛冠军。这是一支组建仅仅7个月的球队,在夺冠的背后,姑娘们经历了怎样的艰难与奋斗?除了足球技术的提高和冠军荣誉的获得,她们还有哪些可贵的成长?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女足孩子的故事。  

  2025年7月12日,北京丰台体育中心的绿茵场上,来自青海的青海湖小浪花U13青少年女子足球队(以下称“青海湖小浪花U13女足”)的姑娘们把瓶中的矿泉水尽情地向教练团队泼洒——这是她们夺得第九届京津冀校园足球夏令营邀请赛冠军后的庆祝方式。半年前,这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冬训中被对手大比分击败的队伍,如今以战胜多支男足队伍“绝杀夺冠”的战绩站上领奖台。从青海牧区到京津冀赛场,这些年龄在12岁至13岁之间的女孩,用汗水改写了“高原女足”的故事脚本。今年8月在新疆喀什举办的全国青少年女子足球民族团结友谊赛已迫在眉睫,她们的拼搏之旅,才刚刚开始。

QQ图片20250725062110队员在学校操场开展日常训练。辛元戎 摄

  从“北海输球”到“京津冀夺冠”

  “我们是——冠军!”“我们是——冠军!”当终场哨声响起,青海湖小浪花U13女足的队员一拥而上,抱住9号队员彭憬雯尖叫喝彩——这位9号队员在决赛最后2分钟,用一记头球攻破对手球门,将比分锁定在了2:1。这个来自角球战术的绝杀进球,是教练团队平时反复打磨的成果;而这个冠军奖杯,更是对她们7个月成长的最好注解。

  此次京津冀邀请赛,青海湖小浪花U13女足作为特邀队伍,要在40℃高温下与多支京津冀男足队伍比拼,且需一日双赛。对常年生活在高原的姑娘来说,高温成了最大的考验——12场比赛中,高温引发的中暑频频出现,15名队员有不同程度的中暑反应,比如更松求卓在第二场比赛刚上场就头晕目眩、中暑离场。而除了高温带来的挑战,其他考验也接踵而至:闹曾卓玛小臂肌肉拉伤,江巴措毛被对手顶伤大腿……虽然赛程状况频出,但队员依旧凭借“拿第一”的信念、团结协作的配合以及高原女足顽强的意志力圆满完成了比赛。

  “夺冠的关键,藏在队员这几个月磨炼出的意志力与团结协作精神。”主教练王卫宁总结这次比赛时感慨——高温下的坚持是基础,而战术配合的进步才是“制胜招”,队员们给他太多惊喜:一场比赛中,边后卫阿萨白玛秋吉边路传中,“带球一连过了好几个人,像串珠子一样顺。”队员田星瑶在对阵天津河北区足协时,面对两名男足队员的夹击,一个铲射将球打入球门,而她之前从没练过铲射技术——“当时就想着进球,王导说‘紧急时用脚尖捅也行’。”田星瑶在采访中兴奋地说。

  这种景象在半年前根本就难以想象。王卫宁记得,2025年初在广西北海冬训时,队员们因配合生疏、技术掌握得不好、外出不适应,大比分落败是常事。而现在,她们不仅能根据对手特点调整战术,甚至做到了战胜男足,此次决赛夺冠,正是队员们跨民族配合的成果。半年前还因语言、民族、认知等差异“单打独斗”的球队,如今却成了“黄金组合”。

  从北京回到西宁的第二天,队员们已投入全国比赛的备战。王卫宁、闫靖文、才仁永藏三位教练的战术板上,角球绝杀、防守反击的战术被圈了又圈。对青海湖小浪花U13女足而言,北京的夺冠仅是开始,新疆的全国大赛才是硬仗!

QQ图片20250725062117东措老师给队员上课。刘珂瑜 摄

  三面锦旗里的守护

  支撑她们从高原走向全国的,除了汗水,还有身后一群人的默默守护——就像那面来自玉树家长的锦旗,见证着她们每一步的成长。

  2025年初春的一个训练日,青海湖小浪花U13女足主教练王卫宁、助理教练兼生活管理老师才仁永藏和藏文老师东措分别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队员看卓措毛的父母,在女儿出院后的第四天专程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赶来,还带着三面锦旗和满心的感激。

  “太意外了,我们做的都是应该的事情,没想到竟然收到三面锦旗。孩子们远离家乡来训练学习,我们教练和老师当然要像父母一样照顾好她们每一个人,这样才能对得起她们父母的信任。”王卫宁回忆道。就在一周前,队员看卓措毛突发阑尾炎,教练们连夜将她送往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此时,家长远在八百多公里外的玉树曲麻莱,无法赶到。教练们不仅像父母一样安抚病痛难耐的孩子,还积极与医生商讨确认治疗方案,才仁永藏和东措两位老师更是轮流在医院陪护照看,直到家长赶到西宁市。

  这三面锦旗背后,是这支特殊球队的日常。2025年,由青海省妇女联合会牵头组建U13女足(要求队员们的出生日期在2011年8月31日至2013年8月31日之间),在玉树州曲麻莱县、囊谦县、玉树市,西宁市城北区先后筛选30名适龄球员,采取学训一体、集中管理模式,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体教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小球员小学毕业后,将以“整队特招”模式进入玉树河湟中学就读初中。球队共配有5名多民族专职教练和老师,分别是青训总监宋灿、主教练王卫宁、守门员教练闫靖文、助理教练兼生活管理老师才仁永藏和藏文老师东措。队员来自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等民族。刚组队时,一些孩子不适应远离家乡的城市生活,从日常生活到足球训练,教练对她们不断悉心教导;队员有饮食偏好,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小学特意准备了既营养又符合孩子口味的餐食;少数民族队员想家时,汉族同学会把自己的玩偶送给她们;训练比赛间隙,大家一起跳锅庄、一起学民族语言、一起进行民族服饰展示……正如王卫宁教练所说:“不管哪个民族的孩子生病、受伤,或者有任何心理上、生活上的不适应,教练和老师都会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照顾与教育——在我们这儿,没有‘你们’‘他们’,只有‘我们’。”

  目前,青海湖小浪花U13女足已分阶段推进系统性备战:今年1月13日赴广西北海完成首期冬训,强化体能基础与技战术配合;2月15日返青后,在西宁市城北区文博学校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强化集训;3月初又转入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小学就读,选优配强师资力量,合理安排食宿保障,确定训练指标体系;5月,孩子们又赴四川成都进行训练,与该地多支同龄男足球队进行了教学赛……

  经过7个月的系统训练,球员的身体素质和足球技能都有了显著提升。球员的短距无氧跑和中长耐力跑成绩都有显著提高;传球失误率降低,接球动作更规范,配合流畅度提升,射门的准确性也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这些孩子首次走出高原,领略了祖国的辽阔山河、现代化发展风貌,他们与广西、贵州、北京、四川等地的球队同场竞技,在和外地足球运动员的交往交流中收获了友谊。

  “刚开始,个别孩子连使用电梯、冲马桶都需要手把手地教。”东措老师说。考虑到球队的藏族孩子大多数第一次离开玉树,到省城就读、训练,有关部门专门为她们配了藏族老师。刚到西宁的头几天,球队的部分藏族孩子因水土不服生病,东措带着孩子在社区医院和学校间往返。如今,这些孩子不仅适应了城市生活,更在绿茵场上找到了自信——而这份自信的背后,有青海省妇联等组织的关爱、有教练团队的照料、更有不分民族的团队情谊在支撑。

QQ图片20250725062125成都“匠心杯”比赛赢球后,喜悦的球员。

  藏族球员收获汉族小“粉丝”

  “注意边路接应!中路穿插!”黄昏,主教练王卫宁的呼喊声在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小学的操场上响起。训练场上,藏族女孩更松求卓刚完成一次边路突破,立刻把球传给汉族队友彭憬雯——这支由多民族队员组成的队伍,如今配合得像“石榴籽”一样紧密。

  王卫宁记得,刚组队时,藏族队员总习惯和藏族队友扎堆,汉族队员也多和汉族伙伴交流,连传球都很少跨民族配合。一次次输给男足后,队员们伤心沮丧。在教练团队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数月的同吃同住同学同玩,已渐渐变得亲如姐妹。“现在能够默契配合了,孩子们已经彻底融为一体,赛场上同进退,赛场下同玩乐。”

  这支球队的日常作息表写满了“拼搏”——6:30出早操,7:50早读,8:30至16:00进行常规文化课学习,16:30至18:30足球训练……就连睡前,还有20分钟核心训练呢。“刚开始有孩子感到孤独,很想家。”王卫宁翻出手机视频,画面中是队员刚开始组队时胆怯又懵懂的画面,“现在她们会互相照顾彼此,一起讲笑话,一起憧憬美好的未来。”

  “刚来大堡子小学时,我被分到六年级四班,谁也不认识,有点怯懦。现在我有了关系很好的汉族好朋友甘湛雨,她给了我很大支持和帮助,经常夸我很厉害、很能吃苦,她是我的小‘粉丝’。”队员索南求措开心地介绍,顺便拿起了床头摆放的毛绒玩偶,“这个毛绒玩具就是她送给我的,我特别喜欢。”如今,球队的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小伙伴已经亲如一家,她们在场上互相打气,场下互帮互助、共同玩耍。

  小小足球把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孩子们紧密相连,不仅促进了多民族和谐共生,也为青海省青少年女足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QQ图片20250725062131面对同场竞技的男队员也不落下风。

  “有些东西比赢球更重要”

  青海湖小浪花U13女足青训总监宋灿的办公桌上,那一份份文件资料是球队和队员们的“成长档案”:江源春蕾公益资金明细、群团协同化经费明细、青海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青海省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资金支持,让女孩们能安心踢好每一场球。

  “这些孩子眼神里有光。”宋灿指着训练场上奔跑的身影说,“足球是失败教育,每个动作都要经历成千上万次失败。”他道出了这项运动的真谛,“竞技体育是对一个运动员体力和智力的双重考验,足球不但需要她们有强健的身体,更能教会她们在零点几秒内观察、思考、决策,这种能力会伴随孩子一生。不定期与男足的教学赛,虽然姑娘们总是输多赢少,但她们在这个挫折教育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收获。”在一次次的训练和比赛中,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她们更加懂得协作的重要性,明白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取得胜利。教练团队希望足球运动带给这些女孩的不只是足球的技战术,还有协作意识、规则意识、开阔的眼界和坚韧的毅力,这些东西比赢球更为珍贵,而且会伴随女孩的一生,助力她们的成长。目前,球队中已有4名队员被省外职业梯队选中,更多人则通过足球打开了认知世界的窗口。

  夜幕降临,大堡子小学三楼一间教室的灯依然亮着。东措老师正在给女足的孩子们辅导讲课,老师讲得认真,孩子听得投入,还不时抢着回答问题。教练办公室的灯也还亮着,宋灿、王卫宁在翻看队员的“赛后总结”。稿纸上的字迹稚嫩,话语单纯而认真:“这次惊险胜利让我们认识到,运气无法成为常态,只有正视问题,积极改进,才能真正提升实力”“教练说失败是人生的常态,但要坚持奋斗拼搏”……这些文字记录着她们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蜕变。

  这种拼搏精神在伤病面前尤为凸显。队员江巴措毛在一次训练中腰部受伤,医生建议她休息,但这个来自玉树的女孩仍坚持参加文化课学习并观摩队友的足球训练。“她知道自己是草原深处走出来的,机会来之不易。”东措老师说。而教练团队对待伤病的态度,则体现了对孩子的悉心呵护——每次外出比赛都配备专业队医,训练强度根据高原孩子的身体特点进行科学调整。

  “在北海冬训时,她们第一次见到大海,当时真兴奋啊!”主教练王卫宁说起这个细节时,坚毅的面容柔和下来。大海是课本里的“诗和远方”——而现在,足球让孩子们真正体验了“诗和远方”。

  时光飞逝,转眼七个月过去了。当初连传球都滞涩的女孩,如今已能打出精妙的攻防配合;当初那些从没走出过家乡草原的孩子,如今在大城市的比赛中初露锋芒,获得了比赢球更为可贵的内心成长,感受着球队大家庭的温暖,并开始规划起自己的未来……

  2025年8月,这支少年女足将代表青海出征在新疆喀什举办的全国赛事。无论成绩如何,这些女孩已然有了重要的收获——突破地域与文化的边界,在绿茵场上书写青春与梦想,也书写着青海女子足球运动的新篇章。有一句话青训总监宋灿总是挂在嘴边:“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拼搏与奋斗。”而每位队员,正在用每一次的奔跑、每一次的传球,诠释着这句话。

  姑娘们,请接受我们的祝福——

  澎湃吧,青海湖小浪花!

QQ图片20250725062137队员和教练员在北京的赛场上留影。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