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藏贡麻村也开始搞直播带货!
暮色漫过村道时,记者又站在了果洛藏贡麻村的村口。这个坐落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西北角的牧民集中安置新村,几年前就给了我不少惊喜。这一次,是直播间里跳动的订单数字。
2014年,从十几公里外的山沟里迁来的果洛藏贡麻村,曾用“两个天地”形容搬迁后的变化——不光居住环境大不同,连村民的想法也不一样。2021年初访时,畜牧养殖、集体经济分红、生态奖补、公益性岗位……这些关键词串起了村民们过去一年一万多元的人均纯收入。那时的果洛藏贡麻村,正踩着脱贫的鼓点稳步向前。
“那都是老黄历咯!”
一见面,沙柳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本瓦玛选就笑着“挥开”了过去的成绩,迫不及待地分享起这几年村上的变化。
“去年,我们试着打造2个直播间,8位牧民成了主播,专卖自家的牛羊肉……”他顿了顿,接下来的话更是实在,“说实话,咱缺技术、少经验,忙活半天销售额还不到20万元。这不,今年把直播间搬进了西宁直营店,专业团队操作,同城配送能做到小时达!”
直播带货、直营店、小时达……目光扫过村里熟悉的藏式民居,忽然觉得,村子还是那个村子,又分明不是了。
顺着平整的水泥道往里走,一栋新厂房撞进眼里。推门而入,操作台面上,工人正利落地将牛肉分割成块,真空包装机“滋滋”作响。
“这是成都直营店的订单。”村委会副主任俄藏加快步伐迎上来,如今他多了个身份——海北刚察贡洛农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指着流水线,俄藏加告诉记者,村里去年刚成立的这家公司,把牛羊肉从胴体变成加工产品,还在青海西宁、山东聊城、河北固安、陕西咸阳等地开设了直营店,近一年就卖出3万公斤。
等等,怎么又成立了公司?
看出记者的疑惑,一旁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索南才夫旦接过话头。
“之前,村上的牛羊肉都是肉贩子上门收购,没有别的销售渠道,价格人家说了算。为了打开销路,我们跑了不少地方,可很多公司都想要购买已经分割甚至包装好的牛羊肉产品,而不是直接购买牛羊胴体。”
摸清市场的“脉”,果洛藏贡麻村的动作又快又准:建公司搞加工,按牧民放牧的片区分设3家合作社,党支部+公司+合作社+牧户的链条一搭,传统游牧竟悄悄向生态畜牧、新“游牧”转了型。
“公司收购牛羊肉时,每公斤比市场价高2元。按照精品牛排、剔骨牛肉、混装牛肉等类别销售,一头牛能多卖一千元左右。”索南才夫旦掰着手指算了笔账,“这样一来,不仅销路有保障,价格也更稳定。牧民们也懂了,养好牛比多养牛划算,草场压力小了,钱袋子还鼓了。”
走出车间,天色渐晚。望着远处的草原,俄藏加声音里带着劲儿:“下一步,公司打算把直营店开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开到西藏拉萨去……”
雨越下越大。这场雨似乎正在浇灌着新的消息,关于果洛藏贡麻村,关于这片草原上正在生长的新故事……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