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清晨,刚下过一阵小雨的青海省省会西宁,空气格外清新、天空湛蓝如洗。南川河与湟水河两岸绿意葱茏,市民及游客悠然漫步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正铺展开来。
“眼前的美景,得益于我们推行的‘党建+治理+监督’模式,也是我们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的工作成果!”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街道河(湖)长刘阳正带着一支调研队伍沿河参观,边走边热情介绍着街道治理河湖的经验。而这支队伍,是兴海路人大工委组织的由全国、省、市、区四级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他们将通过实地“巡河问诊”,为河湖治理找亮点、解难题。
“现在的南川河是真干净!水清了,岸绿了,连野鸭都回来了,这就是实打实的民生福祉啊!”省人大代表马自云沿着绿道漫步,看着眼前的景致忍不住赞叹。
兴海路街道负责南川河和湟水河共2.1公里的河道管理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街道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压实河(湖)长、管理员、巡护员、保洁员、监督员的责任,搭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治理网络,还设立了志愿积分兑换商品的奖励机制,鼓励志愿者和居民都参与到河湖治理工作中来,形成了组织引领、志愿行动、多方联防、全民参与的良好治理局面。
工作成效怎么样?如今的“水清岸绿”就是最直观的回答。
“我们还会借助世界水日、节水宣传周等节点,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同时组织志愿者定期清理河面漂浮物、劝导违规垂钓等,在这样的氛围下,居民们也渐渐养成了护河爱水的好习惯。”刘阳介绍。
在南川河兴海桥段,刘阳详细介绍河道的管理成效后,河湖管理员、巡护员也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每天巡河三次,最怕的就是下雨天有垃圾冲到河里。”“有些游客随手丢杂物,可能不是故意的,劝导时还得讲究方式方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日常治理的难点和对工作改进的期盼都“摆”了出来,交谈之间,这些问题也都留在了代表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中。
顺着南川河向湟水河方向边走边看,代表们的目光始终不离河道,时不时弯腰查看排污口是否规范,观察监控设备运行情况,随手捡起岸边零星杂物……一路下来,每位代表都做到了“心中有数”。
实地走访结束后,代表们齐聚兴海路街道尕寺巷社区,一场“人大代表圆桌议论会”随即“开聊”。
“河湖治理不能‘各扫门前雪’,需要建立起上下游联动机制,不然垃圾和杂物顺着水流跑,下游治理压力就大了。咱们守着‘中华水塔’,更得有流域共治的意识。”城西区人大代表陈永进的话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可以试试装垃圾防护网,从源头拦一拦漂浮物。”“对浪山游客得多宣传,景区入口就该设置醒目的提示牌……”代表们你一言我一语,一条条务实的建议被刘阳和同事们记了下来。
这场接地气的调研,不仅让人大代表摸清了基层治理的实情,更凝聚起守护碧水的共识。
“没错,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安装垃圾防护网、加强对浪山游客的宣传教育,这些都是防止垃圾产生和向下游流动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兴海路街道人大工委书记刘小蓉在调研总结时呼吁,“希望咱们各位人大代表能通过代表渠道,把真实情况反映给省、市、区相关部门,咱们一起为保护母亲河再出一份力,这就是这次调研最大的意义!”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