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活力中国调研行】“彩虹”班彦,“互助”班彦!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多钧 才贡加 肉旦尖措 咸文静    发布时间:2025-07-23 07:32    编辑:管理员         
QQ图片20250723061246班彦村广场上欢快的舞蹈。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源于前些年常去的采访和铺天盖地的报道;陌生,则是因为村子发展太快,变化实在太大。

  7月22日下午,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的广场上人声鼎沸,土族阿姑们身着“彩虹”踏歌而舞。广场旁刚出锅的炕洋芋发出诱人的清香,当地特色农产品展示吸引着游客驻足品尝。

  张卓玛什姐站在广场旁,指向新村对面的山尖:“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曾经雨水一来,山路寸步难行,靠天吃饭的日子,苦啊!”

  转折发生在2016年,张卓玛什姐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交通不便、基础落后的山上,搬迁到公路沿线。从此,张卓玛什姐家的生活才算有了起色。

  搬迁后,村里建起盘绣园,张卓玛什姐当上负责人,土族盘绣由此从生活实用迈向了文创产品的新天地。

QQ图片20250723061253张卓玛什姐接受记者采访。

  起初,张卓玛什姐每月只有2000元的工资。4年前,她成为省级非遗项目盘绣传承人,工资增长到每月2200元。看到盘绣艺术带来的好处,张卓玛什姐的干劲越来越足,她每天早出晚归,带领着村里的绣娘们,用针线串起新生活。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土族盘绣在班彦村实现了“保护传承+产业富民”的双轮驱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组织起145名巧手绣娘,研发文创产品500余种,每年承接企业订单7.5万件,产品远销欧美,成为土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

  走进盘绣园,八九位老奶奶正聚精会神地穿针引线。63岁的吕八月姐手指翻飞,绣针在围裙布料上轻盈起舞:“年纪大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从小摸熟的针线活,如今还能挣些零花钱。”盘绣园里上班,绣娘们每日有20元的基础工资,绩效按件计酬,一年下来收入轻松过万元。

QQ图片20250723061301针线串起幸福生活。张多钧 才贡加 肉旦尖措 摄

  变化如春水漫溢,浸润村中每个角落。今年4月,青海乡村振兴学院与互助县共建的青海首个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在班彦村揭牌。张卓玛什姐家的民宿成为增收新渠道:“前些天刚送走一个研学团队,这几天又迎来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

  前些年,张卓玛什姐将自家80平方米的房屋改造成民宿接待游客,“子女都在外面上班,家里老两口和四个小孙子,有些房间空着也是浪费,索性就改造成民宿,还能有点收入,补贴家用。”

  针线穿梭间,班彦村已悄然跨越脱贫攻坚的门槛,在振兴路上步履坚实。村里精心培育出光伏发电、特色养殖、酩馏酒酿造、土族盘绣制作、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文创产品研发销售、农家乐“八大产业”,支撑起村民稳稳的幸福。

  张卓玛什姐常站在新村广场上眺望旧居的方向,山风拂过,她手中的彩线正缠绕着无数个明天。当古老技艺化为致富金针,班彦村的振兴图卷,便在这群绣娘的一针一线中,铺展得愈发绵长而绚烂。她们绣出的不仅是围裙与文创产品上的纹样,更是这片土地上土族儿女用双手耕耘出的崭新命运。

  采访手记:花海里头看小康

QQ图片20250723061441不少绘画爱好者在景区创作。

  “以前这地方啥样?”“现在有多少村民参与分红?”“群众收入增长了多少?”7月22日上午,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团来到边麻沟花海。景区负责人李振海刚介绍完情况,就被记者团成员团团围住。大家争先恐后地将问题“抛”给他,每个人都迫切地想要了解,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子,究竟发生了什么。

  其实,几年前我就来过这个地方——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一个藏在大山褶皱里、因漫山遍野的边麻花而得名的小村庄。平均海拔2800米,东、南、北三面靠山,是一个以藏族、蒙古族、土族和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

  李振海说,过去当地流传着一句话,一年只有半年粮,有女不嫁边麻郎。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夸张。关于以前的生活,村干部的回答让人记忆犹新:全村100多公顷耕地,除了种植油菜、青稞、土豆,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村民基本靠天吃饭,一年到头兜里能有2000元就算不错了。

QQ图片20250723061447景区小吃摊位生意火爆。咸文静 摄

  2015年,发展乡村旅游的新点子如同一夜春风,唤醒这片沉睡太久的土地。“醒来”的边麻沟村睁着懵懂的双眼,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这个未知的世界。种花海、建民宿、开农家乐,引进游乐项目……很快,山外的游客慕名而来。观光、休闲、学习、“取经”……络绎不绝。从村庄到景区,小小的边麻沟村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之路。

  站在小吃街的摊位前,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摊位后面摆满了桌椅,坐满了游客。摊主李延辉和媳妇忙得脚打后脑勺。“从5月摆到10月份,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能卖个千八百块。”李老板的话,让记者想起之前在景区看到的一行字——幸福像花儿一样。朔北乡党委书记郭春辉说,旅游产业刚刚起步时,边麻沟村年人均收入仅为1850元,到去年已经超过2万元。全村158户中,有70多户都吃上了“旅游饭”。

  李振海道出这样一个细节:最近几年,虽然游客人数增加并不明显,但景区的收入却不断攀升。2016年,景区门票等收入260万元。随着娱乐项目、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去年,景区门票及其他收入达到两千多万元。按他的话来说,以前游客来边麻沟只花10块钱买张门票,现在平均消费88元。

  村民的钱包鼓一些,获得感和幸福感就多一些。边麻沟人这种幸福感,我们感受到了,游客感受到了,对面的群山、脚下的大地也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每一个字都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漫步在蜿蜒的小路上,徜徉于花海的怀抱中,耳边不由响起一位同行的感慨: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困村!

  是啊,这种变化,边麻沟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从最初名不见经传的花海景区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种蜕变离不开各方的支持与努力,当然,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勤劳致富、敢想敢闯的边麻沟人。

  (来源:青海日报)